上海海关:深化改革 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

2017-01-23 08:43:54|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刚过去的2016年,上海口岸实现完美“逆袭”。据上海海关统计,在全国进出口总值比2015年下降0.9%的背景下,上海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2.8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11.4%上升至11.8%……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包括上海海关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持之以恒、奋力改革的成果,他们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贸环境做出了努力。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2016年,上海海关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破敢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不断提升上海口岸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自贸区建设三周年成果丰硕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以来,上海海关始终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立足于可复制可推广,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不断推进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制度“优化、完善、升级、再创新”。

  经过三年的创新试验,上海自贸区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对标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通关监管制度框架,全面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园区通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作业制度和监管模式,在接轨国际方面实现了“全面对标、总体达到、局部领先、个别特殊”。

  目前,以便利化为核心的通关监管制度已基本确立,上海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1项海关创新制度全部落地生效,21项获得复制推广;全球17个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60条贸易便利化核心措施中,有55条已在上海自贸区实施。

  同时,上海海关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简政放权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成效逐步显现。截至目前,上海海关共取消、下放、让渡、放开22项前道审批事权或限制,从账册备案到核销企业等操作环节共减少70.6%;一线进出境风险自动判别、自动验放比例超过90%,一线进、出境平均通关时间分别较区外缩短79.1%和11%,一线进境货物通关成本平均降低10%。

  卓越的贸易便利化程度,让上海成为备受瞩目的投资热土。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区内已新增海关注册企业1.6万家,总数达2.6万家。2016年,上海自贸区进出口货值达1.2万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1.1%。

  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稳健起步

  上海海关坚持边试点、边完善、边推进,全力以赴打造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样板间”。2016年6月1日,上海海关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试点范围已覆盖上海关区所有海运、空运进口业务现场,并扩大至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截至目前,参与试点的企业达2.53万家,受理一体化模式报关单24.3万票。

  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效显现,通关作业“前推后移”效果明显。“两中心”试点运作,实施“一次申报、分步处置”模式后,70%以上的报关单可实现快速放行。多项举措保驾护航下,通关效率显著提升。全国通关一体化报关单海运平均通关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10小时;24小时放行率达72.4%,提升12个百分点,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

  多领域通关改革成效显著

  上海通关便利化改革的着力点,绝不止自贸区和全国通关一体化。

  截至去年底,上海海关共参与建设和完善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项目21项,为企业减负,货物申报项由135个缩减至75个。“单一窗口”平台目前开户企业达2400余家,全年申报进出口货物401.4万票、船舶离港许可2.1万艘次,同比分别增长30.2倍和32.5%。

  如今,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制度已全部覆盖到上海关区所有口岸及特殊监管区域。2016年,上海口岸有2400余家企业参与了“一次申报”,同比增加19倍,“一次申报”已占报关单总量的8成以上。该年,上海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共受理“一次申报”货物1766.6万批,同比增长6.3倍;实施“一次查验”1.7万批,“一次查验”率达100%;实施“一次放行”1761.7万批。

  经过一年的努力,上海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已覆盖关区所有业务现场和业务领域,无纸化率提高至93.4%,参与企业达35.5万家,业务规模居全国海关首位。同时,上海海关税收电子支付率达98.1%,同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同时,“三自一重”(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改革规模进一步拓展,上海海关全年受理“三自一重”报关单5243票,货值7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倍、2.2倍。

  去年9月1日起,作为上海海关先试先行的成功改革经验,海关总署开始向全国海关推行汇总征税及其无纸化作业核批。“集中汇总征税”实现了“先放行、后缴税”,使得应税货物通关时间节省70%,2016年上海海关受理的该模式报关单和征税额同比分别增长5.4倍和3倍。

  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上海海关还将试点范围从物流型企业拓展至贸易型企业,参与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的企业增至35家,2016年共运作相关货物1.26万票、货值33.5亿元。

  多举措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放眼全国的同时,上海海关更不忘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去年,上海海关落实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8项措施,推出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10项措施,促进了上海自贸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发展。

  在上海海关的推动下,浦东新区还设立了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为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上海海关开设了战略性科研项目减免税特快通道,积极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办理相关减免税业务。

  服务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上海海关去年共监管跨境电商进口模式订单1131.9万单、货值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倍和4.2倍。

  “互联网+自贸区海关”

  上海海关在推进上海自贸区改革过程中,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管理再造,积极运用“互联网+”理念和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立足用户实际体验,优化完善海关监管服务业守法自律能力,积极营造可预期、透明稳定的贸易环境。

  □智能化卡口——“软硬兼施”高效率

  自2014年4月以来,上海海关先后分两期,对上海自贸区内4个特殊监管区域的海关卡口通道实施智能化建设和管理应用,目前共建成108个智能化卡口通道,完成上海自贸区海关智能化卡口的全覆盖,实现对进出区车辆及货物监管信息的自动识别、自动比对、自动验放,智能化验放车辆平均过卡时间大幅压缩96%。

  同时,上海海关还上线了“货物配载平台”,支持企业根据物流需求自主拼载货物、安排车辆,促进上海自贸区多元物流模式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目前,“货物配载平台”已有注册企业855家、运输车辆3043辆,服务进出区货物2.4万批(车)次。

  针对海关卡口传统作业涉及单证复杂、人工环节偏多、操作手续繁琐及监管资源紧张等缺陷,上海海关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再造流程,嵌入业务管理需求,建立了统一验放凭证、统一管理单元、统一控制系统、统一监管数据、统一布控模式的“五统一”卡口智能化管理模式,将卡口管理信息化系统与监管车辆备案、物流监控、机场货站管理等系统联通,实现了物流数据的联动和共享。

  通过软硬件集成联动,上海自贸区海关卡口实现了“车辆识别、数据集成、风险提示、道闸抬杆、货物验放”的连贯自动化作业。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智能化卡口完成自动化验放作业20余万车次,其中一线进境集装箱智能化验放率可达87%,二线进出智能化验放率可达70.5%。

  □“通关宝”——无纸扫码易通关

  上海海关开发建设了集互联网站、微信、手机APP(包括安卓和苹果IOS系统)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通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关宝”,陆续推出了报关单、舱单、个人邮包、无纸化查验等通关状态查询功能,以及企业年报状况、反倾销反垄断政策法规、规范申报要素等政策法规类的查询功能,既方便了企业物流运作,又为海关通关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通关宝”平台已上线了上海自贸区核放单二维码手机扫描过卡的功能,海关依托上海自贸区智能化卡口启动核放单无纸化试点,对原有纸质核放单实现无纸化远程加载。企业可依托海关“通关宝”平台,在智能手机终端远程获取卡口无纸化核放单二维码及相关货物、单证实时通关信息,在卡口通道时扫描二维码即可自动验放,无需再打印扫描纸质核放单。

  该模式改变了传统“二上二下四敲章”的人工作业流程,实现了“零上零下零敲章”的自动过卡,车辆平均过卡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45秒,有效提高了海关通关监管效率,卡口拥堵现象基本消除;切实减轻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企业物流运输能力提升25%至50%。

  目前“通关宝”平台注册用户超4万个,每日活跃用户超过5000个,2016年平台上的各类查询超过380万次。

  □“易归类”——掌上查询无难题

  “商品易归类服务”是上海自贸区海关创新制度之一,“上海海关易归类”微信公众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向社会提供通俗易懂、便捷高效的专业服务,帮助企业依法归类、提高申报准确性,上海归类分中心整合归类化验政务公开信息,发挥商品及编码大数据库优势,于2015年6月推出“上海海关易归类”微信公众号。用户通过该微信公众号可查询商品税号税率、查询化验进度、查看重点商品归类指引、参与在线归类知识测试等。

  上海海关以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集成各类归类指引功能,并将主要功能从微信网页版逐步升级为移动终端版,与“上海海关12360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查询功能关联,提供一站式“掌上归类”服务。上海海关发挥微信平台实时互动优势,梳理用户咨询热点和意见建议,及时推送热点信息解读贴,对关注度较高的重点商品归类问题加大解析力度,并根据用户反馈优化查询界面,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易归类”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信息渠道与移动终端渠道的关联,把上海海关门户网站增设的“商品易归类服务”栏目,与“易归类”微信号使用同一架构并保持内容同步,形成“两位一体”服务平台,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查询需求。

  运行一年多来,“上海海关易归类”微信号关注用户达1.3万人,“税号税率”查询模块受理用户查询15万余次,发布“机电商品归类ABC”、“协调制度入门”、年度税则调整案例、重点商品归类指引、海关总署公告、归类行政裁定等信息140余期,获阅读转发23万余人次,“归类考场”参加测试用户近千人,获评“2016年政府网站政务微信卓越奖”。

  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突破万票

  2016年,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试点企业增至35家,全年运作相关货物1.26万票、货值33.5亿元。

  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最早参与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的企业之一。“一个仓库、一个系统、一套设备、一套人员,就可以做好我们所有的相关业务,分类监管给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成本的减少。”企业负责人高度评价改革带来的红利。

  2015年起,元初公司开始采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企业取消了区外仓库,货物清关后依然可以存储在保税仓库内,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在一个仓库内实现了“双卡双待”。通过整合区内外仓库,企业可以有效节约运营成本,提升运转效能,实现30%以上的利润增长。

  2014年11月,上海海关正式启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试点,通过对试点企业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实现对货物进、出、转、存情况的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实现了保税仓库增加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的功能,使得上海自贸试验区真正成为国际国内货物中转自由转换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大幅提升了仓储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自2014年启动以来,上海海关不断推进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目前改革试点运作票数已突破万票。上海海关在稳步拓展物流配送模式试点范围和商品类型的同时,还支持企业通过对不同状态货物的一体化运作统筹,开展内外贸业务。同时,上海海关不断完善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专用模块,指导企业加快系统建设,并联合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建设“保税区域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便利中小微企业参与试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