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要解决 交通理念更得变

2017-01-19 08:30:31|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轰轰烈烈的交通大整治,把“停车难”问题再度推上风口浪尖:因为严管违法停车,导致一些小区、停车场“车满为患”,希望开放部分马路资源,尽快解决停车难问题。

  这一民生问题在今年两会的会场上也备受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一些代表委员对化解停车难问题建言献策,也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停车难”问题未必非得处处都解决。

  有条件却不解决“停车难”,这样反而有利于城市交通——这样的观点是怎么回事?  

  无限满足停车需求不现实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无限满足停车需求是不现实的。陈必壮代表做了一个简单的估算:“如果说五年保持现有的牌照增长速度,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一个车道一公里可以承担120—130辆车的标准算的话,大概要增加600—700公里的道路。”他希望从源头来看待停车难的问题,建议改变交通发展和交通管理的观念:“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以及精细化的管理来达到交通长效管理的目的。”

  “上海停车难,到底难在哪儿?”代表委员提出,对于一些区域性的停车难题,要盘活整体资源。比如有些医院跟周边社区联合,如果医院停车场停满,可以扫一个二维码,获取最近的社区停车信息和价格,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结算:“解决停车难问题可以发挥社会、市场的作用,政府做的应该是整合资源,让多数人得到实惠。”  

  引导人们更合理地出行  

  “为什么日本很多人不开车?”范征代表分享说:“一是日常停车费用高。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买车的时候,需要来证明他有地方停车。”

  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这样的案例说明停车场所、停车规则等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种“导向”——引导人们更合理地出行。

  高解春代表认为,应该把全上海的停车资源进行整理排摸,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停车规则,引导市民按照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发展趋势安排出行。“比如针对居住较远的市民,可以建设换乘停车场,引导更多的人采取‘P+R’的模式出行。”

  “也许有些区域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开发用于停车,但这样的开发是否必要需要综合考虑。”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本身公共交通已经十分完善,这时再开发停车资源并非必要,“一旦开发更多车位,就会吸引更多的车辆前来。适当控制停车资源供给,可以遏制部分不必要的私家车出行需求。”  

  公交专用道别“为设而设”  

  上海未来的停车设施应如何发展?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即将于3月25日生效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已有明确规定:“本市道路停车泊位的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并建立道路停车泊位动态调整机制。本市外环线以内一般不再新增全天性道路停车泊位,逐步减少现有全天性道路停车泊位。”

  调整停车资源结构,但人们的出行需求并不会因此减少。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倡导慢行优先,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间,十分必要。

  缪长喜代表建议,公交专用道要做好“一前一后”的工作:设置前要充分调研,避免“为设而设”;设置后应动态管理,定期评估,根据实际使用效果适时调整。同时允许校车、公司通勤大巴及载客出租车等带有一定公交性质的车辆进入以提高利用率。

  林丽平代表则提到,“10年前,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曾做过《上海市中心城非机动车交通规划研究》,提出到2020年,上海将打通、加宽、完善13纵、12横的自行车‘廊道’,构成上海自行车道的骨干路网,建议对此进行评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