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年底将逐步实施所有单位垃圾强制分类

2017-01-18 08:42:55|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上海将逐步实现单位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和“分类实效与收费挂钩”管理模式

  市委党校海兴教学楼3楼,是杨文悦参加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专题会议的楼层。由于职业关系,她来到会场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点目之所及的垃圾桶。结果,走廊这些明面的地方看不到一个垃圾桶,只在楼梯的拐角处发现了目标。整个楼层,仅有四组垃圾桶。

  杨文悦是市政协委员、市绿化市容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围着垃圾桶做文章,和垃圾打交道。“改变市民扔垃圾的习惯,恐怕这才是真能耐。我十分赞同因地制宜减少垃圾桶的做法。”

  据记者观察,海兴教学楼3楼此次共接待200多名政协委员参会,另外还包括服务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等,但四组垃圾桶完全够用,且没有装满。

  垃圾桶太多其实是一种“病”

  过去认为,垃圾桶越多,说明城市环卫硬件越好,管理越完善。现在的理念则相反,垃圾桶太多反倒是一种城市病。减少一定数量的垃圾桶,便于市民养成随身携带垃圾袋的习惯,等垃圾积累到一定数量再扔进垃圾桶。

  垃圾桶减负的前提是做好垃圾减量化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上海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思考和探索。上海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经过2013年探索、2014年试点、2015年和2016年推进,目前已覆盖全市200万户家庭,今年预计翻一番,扩大到400万户。绿色账户激励机制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唤起市民环保意识,激发垃圾分类的热情。

  杨文悦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正在推进,为了配合立法,市绿化市容局一直在积极调研,并分多个专题进行深入讨论,还针对不同城市的地方立法进行比较研究。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1年出台,广州、杭州等城市都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以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在为量大面广类杂的生活垃圾处理积极立法的同时,上海还将根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的垃圾分类强制制度方案,在今年底落实单位垃圾分类责任主体的义务,逐步实现单位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和“分类实效与收费挂钩”的管理模式。

  干湿垃圾分类率正在提高

  单纯将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并不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动因,减量后再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才是最终目的。2016年,全市每天分离出的湿垃圾总量为2371吨,而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000吨———不是垃圾基数变大,而是干湿垃圾的分类率提高了。

  目前,上海正在开展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协同”,在浦东新区、长宁区、松江区率先进行试点,着重解决城市垃圾减量与资源增量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新泾五村内的垃圾箱房就是长宁区三个“两网协同”示范点之一:一分为二的箱房一边分门别类摆放着各类垃圾桶,另一边则专门用来回收再生资源。新泾五村的垃圾箱房每天有10%至15%的垃圾被回收作为再生资源。杨文悦表示,这种模式会继续向全市推广,最大程度利用好环境资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