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保护传承象征城市历史文化的街道

文汇报2017-08-17 09:13:04

  原标题:“永不拓宽”道路先规划后修缮 上海原汁原味整体保护64条传承象征城市历史文化的街道

  今年恰逢市政府颁布《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命名64条永不拓宽道路十周年。昨天,由市测绘院主办的“地图文化之旅———永不拓宽的道路”展览在上海书展亮相,又一次萌发看展公众的好奇心:“永不拓宽”的选取原则是什么?具有哪些看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祖安在带来的讲座中着重提及:“准确地说,‘永不拓宽’并非是指一整条道路,而是其中的某一路段。”仔细观察展板上的名单,紧跟在每条路名后面的括号里,都标注了起讫点。不过倒有几个例外,比如圆明园路、香港路,全线为永不拓宽道路。

  郑祖安介绍,上海历来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行了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制度,逐步建立起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风貌道路和优秀历史建筑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保护体系,也就是公众更为熟知的“点、线、面”。缘起于2007年,经市政府批准,中心城区内144条道路和街巷被列为风貌保护道路,其中64条风貌保护道路为永不拓宽道路,即为“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其他列为“二、三、四类保护道路”。

  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基于规土部门在中心城区做过的普查,经过认真勘察认定,“一类保护”需要具备如下要素:首先,应当是所在风貌区的代表;其次,这些道路周边都有集中成群、成片的历史建筑,而且它现有的尺度已经被公众所认可。比如山阴路风貌保护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部分道路的线形略为弯曲,风貌保护道路沿线分布较多的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拥有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和纪念场所、革命遗迹,且道路沿线绿化良好、道路幽静,街道尺度适宜。因此荣膺“永不拓宽”实至名归。

  根据《若干意见》,这64条马路将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象征,必须“原汁原味”地整体保护,应当编制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规划,否则不得进行任何建设、修缮、整治活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转弯半径、道路断面形式应当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和道路转弯半径,不得拓宽或压缩。这份文件于2015年经评估后需继续实施,有效期延长至2020年。

  64条永不拓宽道路分布于九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虽相距并不算远,却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迥异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造就了别样的人物故事和生活方式。市测绘院根据资料分析成果,把它们分成“纵横经典”“梧桐树下”“海派别业”三个主题进行展览。

  “纵横经典”特指外滩和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拥有15条永不拓宽道路,多为纵横交错的井字形格局;“梧桐树下”则用来形容衡复风貌区,因为它的空间特征是以梧桐树掩映的林荫道路和花园住宅为主,涉及36条;“海派别业”是指南京西路、愚园路、山阴路等位于沪西和沪北的风貌区,地处原租界外围。闲暇时,公众可以按此组团畅游,感受和而不同的魅力风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