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靠啥转型出一个现代化新城

文汇报2017-08-11 09:03:53

  原标题:2.5万名汽车工程师集聚,上百家“隐形冠军”筹谋进入,新城入住率逼近90%,全民健身300指数位列全市第一 嘉定:靠啥转型出一个现代化新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从空中俯瞰嘉定远香湖公园内的嘉定图书馆。记者赵立荣摄

  NBA巨星为什么常来嘉定区?

  连续好几年,每年8月底,NBA巨星中国行都会来到嘉定体育馆。表演赛之余,他们还会看看嘉定孔庙、尝尝南翔小笼、逛逛嘉定新城。“巨星中国行”路线图之所以绕不开嘉定区,是因为上海的这个“郊区”,俨然是一座底蕴深沉、内涵丰富的现代化中国新城。

  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偏远”其实并不是距离概念;偏远和中心,从人们的心理出发,其实是一个功能概念。城市功能,一是基础设施,二是文、体、医、教、商等社会事业,三是生态建设———功能齐全且优质,就不再是“偏远”地区;把功能搞好了,新城就不会变成空城、睡城。

  “网红新地标”为什么在此频现

  近年来,嘉定区出现了一批“网红地标”:有让NBA巨星认可的具备国际水准的嘉定体育馆新馆,有被网民誉为“全球最美图书馆”的嘉定图书馆新馆,有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保利大剧院,还有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韩天衡美术馆,正引领着庞大的博物馆综合体———“海上文博苑”项目稳步推进。

  这些项目启动之时,人们难免心生怀疑:嘉定区建造这些“前卫”设施能有多少人使用?短短几年,数字回应了所有疑问———如今,“最美图书馆”日均流量逾8000人次,高峰时超过1.3万人次;而保利大剧院平均上座率达到80%,今年上半年接待观众78281人次。

  倘若回顾各地新的人口导入区建设,先投入公共服务还是先集聚人口,仿佛是一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课题,令城市管理者左右为难。马春雷想得透彻:对民生而言,这是一笔不能省的钱;先投入,先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完整的生态,人才自然就能“来得了、留得下”,产业集聚的人力资源基础也就自然形成。

  短短五年间,嘉定区与市中心的距离“近”了,轨道交通11号线跨省延伸,13号线通车运行,14号线启动建设;沪翔高速、嘉闵高架北段建成通车,沪嘉高速取消收费改为城市快速路;新辟、调整公交线路111条,立体化、枢纽化、网络化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当地居民还能自得地赞一句:我们嘉定基本不堵。

  短短五年间,嘉定区与市中心的生活“近”了,瑞金医院北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医医院签约落户嘉定新城;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同济大学附属中小学、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中科院附属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并投入使用。

  短短五年间,嘉定区还发育出比市中心更“绿色”的新城生活,“百个公园、千块绿地、万亩林地”,森林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13.4%和38.5%;今年9月,嘉北郊野公园一期将试开园;明年10月,嘉定老城区“环城河贯通工程”计划竣工。

  万名海归人才为什么近悦远来

  “高大上”的上海保利大剧院,原本目标群体是市中心的白领人群。然而运营至今,嘉定本地观众占了八成。分析嘉定区的人口结构,其实很容易解释这一现象:最近十年间,嘉定区仅依靠汽车行业就吸引了一万多名海归人才,其中常驻嘉定区的海归6700人;落户嘉定区的联影医疗,拥有逾千人的研发团队,其中100多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500多人具有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工作经历。

  这组数字诠释了嘉定城区功能建设先行战略的成果。但是,要留住想干事业的人才,“宜业”是一个更值得琢磨的课题。马春雷琢磨的路径是“形成资金、土地、人才、服务的创新链闭环”。

  资金和土地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要素。嘉定区在轨道交通11号线车站附近的菊园地区拿出近2000亩土地,按几十万元一亩“科研用地”的价格分指标拨给科研“国家队”,粗略计算,为吸引这些科研大咖入驻,嘉定区付出了至少200亿元的代价。目前,历史上曾经撤离嘉定区的八家国家级科研单位已全线回归,一批新的重量级科研机构正在进入。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引进人才的安居问题,嘉定区开辟数块“试验田”,探索科研院所“众筹人才房”、公租房公司开辟人才公寓等模式。今年7月,又拿出嘉定新城地块,尝试“只租不售”模式,保障人才安居。

  最后,创新链条上最惊险的一跃———“纸变钱”,还必须以周到细致的科技服务为保障。就在本月,一座实打实的“科创大厦”将亮相嘉定区,届时,身处任何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可在这里得到他们需要的各种服务———“全天候、全方位”,是嘉定区对这栋楼的要求。

  制造业税收占比何以达到近五成

  细细品读这个完整的闭环,可以发现很多大胆的举措。最明显的,莫过于“低价”土地,它能不能以最终的“高价值”回应外界疑问?数字依然是最客观的回答:目前,嘉定区制造业税收占比48%,绝对值接近300亿元;今年上半年,嘉定区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2.9亿元,同比增长24.9%;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实现“水涨船高”———三年间,嘉定区制造业在全市的占比每年稳步提升一个百分点,同时,现代服务业在嘉定区的占比也实现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制造业稳打稳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发展的根基;然而,“打根基”耗时长,要抵御住“虚火”带来的亢奋,绝非易事。嘉定区对于制造业的坚守,历经思考、讨论和实践。作为区委书记的马春雷,用“情怀”来激励党员干部保持定力,也用“价值判断”来鼓励大家大胆改革:“既有规定能不能突破?传统思维能不能跳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对一件事进行价值判断,而不仅仅是技术判断。我们要有一点情怀,不忘初心,坚持做正确的事。”

  正是这坚守的力量,让嘉定区锻造出一幅健康的“产业骨架”:三分之二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三分之一是第三产业;制造业中,约三分之二是汽车产业,三分之一是集成电路、高端医疗、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汽车产业中,由于研发、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领域的超前布局,这里俨然成为汽车价值链最完整的地方。

  正是这坚守的力量,在嘉定区催生出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2.5万名汽车工程师已集聚,上百家“隐形冠军”正筹谋进入,嘉定新城入住率逼近90%,全民健身300指数位列全市第一……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