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杨浦:“最贴近百姓”的服务

解放日报2017-07-10 08:46:06

  原标题:有温度的杨浦:“最贴近百姓”的服务

  在全市率先实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镇层面全覆盖,成为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

  工作日上午10时,延吉街道第四睦邻中心内热闹非凡。“乐活舞台”上,阿姨们正在排练沪剧;“常青藤健康馆”内,一堂慢性病预防讲座正在进行;阅读室内,居民们分散在纸质书和电子书两个区域阅读……

  由社会组织运营、百姓自下而上参与自治的社区睦邻中心,从2012年开出第一家至今已建成54家,成为杨浦百姓“家门口的会所”。“十三五”期间,杨浦的睦邻中心将达到60家,全区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五年来,杨浦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购买服务资金逐年增长,社会组织数量翻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镇层面的全覆盖,社会组织成为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

  “润滑剂”:服务多元社会治理

  去年6月一个暑气蒸腾的午后,杨浦长白街道228街坊的签约公示墙边聚满了居民,随着墙上的征收签约计数牌翻到100%,他们将告别居住了数十年的老屋。鼎沸的人群里,不少居民喜极而泣。征询率、签约率和搬迁率达到三个100%,这在上海旧改征收历史上非常罕见。而这离不开一个社会组织——上海公义房屋征收法律服务中心。

  在上海中心城区中,杨浦二级以下旧里存量是最多的,目前尚存117万平方米。“过去这些年,在政府主导推动的旧改征收工作中,从来没有达到100%的先例。”杨浦区领导指出,专业的社会组织,从情、理、法各个角度,发动居民协商解决矛盾,“三个100%”充分体现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深层次领域发挥的作用。

  按照常规动迁模式,居民意愿征询同意率达85%以上,签约率达90%以上,该地块动迁就可生效。可生效后,总有一些“钉子户”拖着不签,最后只能靠司法强制执行,政府部门还要调处各类矛盾。而“三个100%”,则是在区旧改指挥部的指导和统筹下,由街道搭台引入第三方律师参与,通过居民整体协商的方式来实施和平动迁,节约了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整个地块的动迁也不留“尾巴”。

  居民为何愿意相信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客观公正;作为专业机构,他们从成立起就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优势;而生长于民间,完全融入居民,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来取得信任,帮助居民协商解决问题,其效果往往大于法律裁判或政府行政管理。

  谢东是上海公义房屋征收法律服务中心的一员,他曾经花4个月时间蹲守228旧改基地。谢东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到家搭平台”,一家一家上门协调。比如,钱家有兄妹四人,房子的产权人是其去世的父母,一所房子的征收要分出四套房子,姐弟四人相持不下,迟迟不肯签约。谢东与他们谈政策、谈亲情、谈法律,分析利害关系及持续僵局的法律后果,经过8次正式上门搭平台和多次私下个别约谈,最后一家人终于在合约上签字。

  “过去通过法律裁决或行政手段,虽然解决了问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对立了,这不是社会治理的初衷。”杨浦区领导指出,政府有多元的社会治理需求,尤其在面对社会矛盾时,社会组织以其专业优势和深度介入在其中充当了“润滑剂”。目前杨浦全区共有社会组织702家,其中以综合治理为主业的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共10家。在社会组织的参与下,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成本下降了,治理效率更高了。

  行动队:挖掘居民自治能力

  2012年,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开始运营延吉社区第四睦邻中心前,曾做过一次面向全社区的需求调研,在100份的调研样本中,高达95.3%的居民认为现有的社区服务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如何让服务跟上需求?杨浦的做法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由最贴近百姓的人去提供服务。

  在小区一座老房子的一楼开辟出一片公共空间,划出9个不同的功能区,同时满足小区居民健康、教育、国学、戏曲、饮食、体育等方面的多元诉求,并为社区里12支居民自治团队提供日常活动的场所,这在以往的小区架构里从未有过。睦邻中心正是在街道和居委会中间“长”出来的自治组织。

  刚开始运营睦邻中心,新途从自身专业领域入手为社区里的老居民开展健康筛查和讲座,后来将服务拓展到更多领域,形成包含常青藤馆、乐活社区、科技驿站、成长空间、老有计划等多品牌结合的运营模式。第四睦邻中心的负责人小周是个“80后”,每天活跃在居民中间,平时居民有什么需求都会向小周提出,由她来链接资源。

  第四睦邻中心只有2名工作人员,要管理9个功能区、4个公共空间,并让12支自治团体每天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背后依靠的是100多名居民志愿者。罗阿姨是延吉新村的老居民,也是小区里颇有名望的“活跃分子”。在参加了睦邻中心健康讲坛以后,罗阿姨成为了常驻志愿者,每天负责健身房的管理和健康讲坛的组织宣传。每天按时“上班”,罗阿姨说自己休闲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嘴上说着烦,心里却很高兴。

  从一开始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俱乐部,到后来参与社区治理,居民的自治能力被充分挖掘出来。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基于社区型的社会组织在服务领域有了良好的基础以后,往往会扩散到治理领域。

  目前,杨浦的社会组织中,社区治理类社会组织的比例正在迅速扩大,在全区702家社会组织中,有300家活跃于社会治理基层领域,他们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睦邻中心之外的楼组、庭院、小道、花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打造出有温度的城区空间。

  助推器:政府助其规划成长

  在引进到延吉社区以前,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已是一家知名的5A级社会组织,在上海各区运营着16个公共服务空间,覆盖近40余个社区的专业服务项目。新途负责人王伟立告诉记者,社会组织为什么愿意选择杨浦,是因为这里有生长的土壤。

  在控江路街道社区睦邻中心二层,有一个社会组织“创客屋”,在充满创新氛围的办公环境里,5年来共有23家社会组织诞生于此,43批次社会组织获得政府购买公益项目。“相比起成熟的社会组织,往往是一些小名气、土生土长的社会组织更需要扶持,他们年轻肯干,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到社区服务中。”创客屋负责人魏文庆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组织,杨浦先后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形成了科学合理、互相协调的政策扶持体系。杨浦还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镇层面的全覆盖,打造了坚实的社会组织服务支持平台。

  五年来,社会组织创新培养的“杨浦模式”已逐渐形成。目前,杨浦对社会组织的投入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更关注社会组织的质量,要求社会组织符合市场竞争的规律,优胜劣汰。一本“优选名册”,把一批服务好、口碑佳的社会组织囊括其中,供购买主体从中择取合适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杨浦采用“一年一评、动态调整”的方式,鞭策入选社会组织守牢公益服务的“质量线”,鼓励未入选的社会组织继续努力。

  “过去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监管更侧重前置把关,只要符合条件就能成立社会组织,现在更强调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对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发展空间和潜力进行评价。”杨浦区对社会组织的培养正从过去的简单扶持转变为主动干预,帮助其进行发展规划,让各类社会组织茁壮成长。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