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持续优化制度供给,更好赋能重点产业发展,助力外贸稳增长大局 上海海关出台12条保链稳链新举措
随着本市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上海口岸外贸自4月下旬起逐渐企稳向好。根据海关总署促进外贸保稳提质“10条措施”,结合上海实际,从畅通口岸、助企纾困、产业稳链、区域协同4个维度持续优化制度供给,上海海关昨天出台新一轮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12条措施”,用硬招实招缓解上海及周边地区疏港压力,赋能重点产业发展和供应链畅通,全力支持上海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
通关效能“稳提升”,口岸疏运“再发力”
前段时间,部分贸易单证和货物存在一定程度的积压。为此,上海海关再推政策“组合拳”:首创“在线业务受理窗口”保障货物通关,持续优化和充实一线人力资源,进一步通过远程办公,实现企业在线申请、关员在线同步受理的云端联动模式,打造线上报关大厅,确保业务办理需求得到及时响应。扩大入境检验检疫电子证书适用范围助力货物加速提离,通过与地方部门协同,企业可凭电子证书进入港区外的中转消杀库,加快冷藏集装箱提离速度,缓解口岸冷藏集装箱插电箱位紧张压力。全面推行通关全程可视化促进信息公开透明,企业可通过“沪关E服务”公众号查询理货、申报、查验、放行等信息,合理安排通关计划。
4月份以来,上海海关已受理空运货物紧急通关申请928批次,通过“一企一策+全天预约+随到随查”服务,保障通关各环节无缝衔接。
为企纾困“再减负”,复工复产“再提速”
此次出台的措施中,特别针对进出口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给出了“参考答案”。为了解决最受关注的因疫情管控产生的滞报金与滞纳金问题,上海海关将分类分批受理企业减免申请,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免征或减征。同时,用好容错机制,引导企业对疫情期间产生的技术性差错进行网上“主动披露”,并依法免除相应法律责任。
为最大限度减少属地查检作业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影响,上海海关又推出了“定制化”的新模式,将查检作业嵌入生产过程,实现顺势监管,关员查检与产品生产同步作业,协助企业节省仓储和运输成本。部分出口货物生产下线即可装船离港,将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便利。而持续推广的远程视频查检,可在线完成查检指令,有效提高属地查检作业效率。
民生保供“不断档”,产业优势“再升级”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上海把产业保供重点优先放在了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供应链上下游联系紧密的重点产业以及与保供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前期,上海海关以问卷调查、视频会议等形式,面向重点产业的400多家企业开展广泛调研,梳理形成四大类共37项问题和建议,并与重点企业逐一对接,逐条拿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做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全产业链“绿色通道”,将通关便利化措施的惠及范围从重点企业扩大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将商品覆盖面从制成品扩大至原材料、中间品及相关制造设备;全面实施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口岸和属地查验协同,确保不影响货物性能与品质;对冰鲜水产品、水果、肉类、巴氏杀菌乳、婴幼儿配方乳粉等民生物资采取临时性措施,对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实施优先查检,加快整体进口速度。
近期,上海海关已通过“绿色通道”,快速放行多批包括心脏除颤设备、用于心脏瓣膜疾病治疗的镍钛加强管以及心血管患者和白血病重症患者的急需药,切实保障疫情期间民生医疗用品和药物的供应,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复工复产。
一体协同“更高效”,区域供应“再畅通”
为提升长三角跨关区物流运转效率,持续巩固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上海海关携手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四地海关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统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单,实现“白名单”企业“五关”互认,建立统一绿色通道;支持“陆改水”“陆改铁”,鼓励长三角进出口企业运用“联动接卸”模式,将外地港口作为洋山港货物的接卸地和延伸地,进出口货物通过驳船在两港之间水路运输,手续办结后可在洋山口岸直接提离或出境,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为企业进出口物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日前,长三角“五关”已联合发布通告,共同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承载着重要功能,疫情不可避免会按下经济“慢行键”,但坚持开放优势、促进贸易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必将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助力经济和外贸转为稳中向好的态势。上海海关党委书记、关长高融昆表示:“上海在国家促进外贸稳增长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特殊,上海海关将积极推动海关总署促进外贸保稳提质‘10条措施’高效落地,针对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不断细化服务措施,努力打通政策措施落地‘最后一公里’,更好服务上海企业从复工复产向复工达产迈进。”
(文汇报记者 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