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开发”精气神建设“新片区”

2019-08-12 15:46:48|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刘征宇 |责编:李胜兰

  ■本报记者 黄尖尖 舒抒 王志彦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日前正式发布,一个崭新的自贸新片区即将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不禁让人回想起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拉开大幕的那个春天。

  时光的年轮走过29年,尽管时代赋予的具体使命已经改变,但不变的是,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上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仍要发扬浦东开发开放的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股子气和劲,这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新片区拼搏的目标就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把临港地区打造成为承载重大国家战略、完善城市发展布局的重要战略空间,掀开浦东开发、临港建设新的一页。

  始终自我施压,永远领先一步

  今年8月,舒榕斌迎来了自己64岁的生日。从外高桥集团原党委书记、总经理的职位上离开三年多,这位当年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八勇士”,如今已过上宁静的退休生活。

  在他的奋斗生涯中,经历过两次重要的挂牌。一次是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另一次是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位于基隆路9号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挂牌。两次挂牌相隔23年,但那股能拼、敢闯、敢试的精神却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1990年5月4日,浦东开发办正式对外办公的第一天,刚刚从当时的市计委经济信息中心调任到开发办的舒榕斌一早就到了浦东大道141号,作为18名从上海市各委办局抽调到开发办的公务员之一,当时只有35岁的舒榕斌是其中年纪最轻的成员。那一天,舒榕斌数不清自己接待了多少位专程赶到开发办的人士,他们中有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法国、加拿大等地的投资者,有来自全国各地企业、科研院所的人员,甚至还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风尘仆仆来到开发办,询问如何能为浦东开发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场景在开发办的老同志、年轻同志心中都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也成为支撑他们走过浦东开发开放初期那段艰苦岁月的动力之一。当时,开发办所有人挤在一间办公室,一个处室只有一张办公桌,一位办事员最多只能分配到一个抽屉,存放的还都是各种各样的材料;到了夜晚,办公桌变成“床铺”,刚刚从外地来到开发办工作的大学生把办公室当做了“家”。“虽然累,但每个人都很投入自己的工作,因为理想在这里都有化为现实的可能。”

  事实上,开发办成立1个月后,1990年6月,国务院就批准成立我国大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就这样在浦东诞生,日后这里又成为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诞生之地。在保税区成立伊始就开始参与外高桥开发的舒榕斌,见证了惠普打印机生产线在保税区正式上线、英特尔手机封装测试工厂建成、飞利浦生产DVD和VCD工厂的进驻,也参与制定了国内海关监管区最早的条例《外高桥保税区货物出入境管理规定》。

  长期身处开发开放第一线的舒榕斌,经历过无数个“全国第一”,却也一直保持着冷静的思考。 

  他说,在过往开发历程中,浦东的经验就是,始终保持先发效应,始终自我施压,永远领先一步。这也是为何在保税区成立10年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上海实业外联发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保税区国际物流基地的建设又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舒榕斌自己则担任外联发公司的总经理,带领保税区的奋斗者们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步伐,抢占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浦东开发的亲历者们大多记得,浦东大道141号的小楼里曾挂着一句标语: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一直保持高标准、加速度,还有满腔的热忱与放眼世界的开放胸怀,舒榕斌们身上那股“老开发”的精气神,也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由一代代新的开发者们传承。

  在滩涂上建一座新城

  2002年12月9日,一个普通的早晨,鲍铁鸣冒着寒风细雨带领着港城分指挥部和港城公司的工作人员,赶到正在施工的大堤上。从荷兰租借的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诺西号”正式出沙,以每小时3000立方米的挖泥量向港城围区吹填供沙。当在场的人们看到第一股沙流从排吸管喷涌而出时,心情都无比激动。那是临港新城建设开局的第一年。

  2019年8月7日,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那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行政中心铭牌,掀开了浦东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此时,这位当初负责临港新城主城区建设的原临港管委会副主任、港城集团董事长鲍铁鸣,回想起那段每天迎战大海、在滩涂上建起一座新城的岁月时仍难掩激情。

  “最初,城是没有的。”鲍铁鸣指着一张1999年的临港地区卫星图,那一片在海堤以外的蓝色区域,就是今天临港主城区所在的地方。“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没过这片土地,只有退潮的时候,会露出一片海滩。”

  临港,临深水港而建。2002年,随着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启动,作为深水港建设的配套,上海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临港主城区的设计当时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超前和理想化的方案,而把这张理想化的蓝图落实在这片一无所有的滩涂上,靠的就是临港开发者们无数个日夜艰苦卓绝的奋斗。”

  一滴水自天上来,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形成了主城区中央的滴水湖。整个城区的建设是从在海滩上吹泥开始的。整个吹泥工程持续了整整两年,吹出了大地,吹出了滴水湖,吹出了河道、桥梁和道路……整个城区的吹泥土方达到4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挖15座金茂大厦的体量。

  滴水湖工程十分艰巨。“当时我们根据船的宽度和深度,在抛石坝堤处挖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趁着涨潮大汛时挖泥船冲破大堤驶入湖区,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离湖2公里距离就是海塘,外面只有一道能进出海水的抛石促淤坝,涨潮时水位达3米多深,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鲍铁鸣回忆,最危险的一次发生在一天半夜,工程队因施工得太晚,海水涨潮了,一群工人被困在大堤外的安全岛上。岛上搜不到GPS信号,最后施工指挥部派出了搜救船才把他们接回来。“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潮水再涨上去一点,这几个人就没了。”如今说起来,鲍铁鸣仍心有余悸。

  如今,已退休的鲍铁鸣依然时刻关注着临港的发展。“在临港开发建设的日子里,每天白天连着黑夜工作,即便环境再艰苦,为了港城的建设,临港人总是热火朝天、拼劲十足,硬是在这‘潮来一片水,潮去一片泥’的滩涂上一点点建起一座新城。”今天,这种临港精神传承到了建设自贸区新片区的历史新篇章,鲍铁鸣对今天年轻的临港人寄予厚望。

  每一次改革都是大考

  新片区正式宣布落户临港时,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科长徐敏依然忙碌在浦东市民中心的开放式窗口。这里每天手捧文件办理业务的人络绎不绝,她一刻不停地来回巡视,不时俯下身子凑到工作人员身边,微笑着给一线注册官和来往的申请人答疑解惑。

  最近,徐敏和她的同事们又多了一项日常任务,学习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新政策。“上海自贸区已经走过了原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阶段,新片区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开放,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行业上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每天午休时间,徐敏团队都会集体研习新片区的政策和举措,“我们整个团队都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支援新片区即将出现的创业高峰。”

  新片区的设立让徐敏想起了2013年10月在外高桥保税区的空前盛况。当年9月,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首个自贸区从浦东起航,位于基隆路9号的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注册大厅每天都人满为患,当时徐敏带领着“精兵强将”前去支援。“原来外高桥的企业登记量并不多,且以外资企业为主,自从自贸区设立后,全国各地投资客都来了。”在徐敏的记忆中,每天来大厅的人多得要限流,“那时正好赶上国庆假期,我们没有休息过一天,晚上也要工作到半夜才能回家。那一年的开办企业申请量就超过了过去25年。”

  如今6年过去,国内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而新片区也有了新的定位,鼓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新的定位将吸引更多有分量、有质量的企业集聚,而新兴产业落户增多,也对我们注册窗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起2013年,我们的压力和挑战也更大了。”面对新兴行业,窗口工作人员要不断进行后台研究、与企业沟通,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新知识。“现在我们每天中午吃饭都在热烈讨论,如何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来迎接新一轮的创业投资空间。”

  1993年,徐敏进入浦东工商局,走上企业注册岗位。在她的记忆里,这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为浦东开发开放服务。2014年,浦东启动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挂牌成立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原本三部门的注册许可登记职能都集中到了徐敏所在的注册许可分局。2015年11月,上海自贸区推出“窗口无否决权”改革新举措。对徐敏来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大考,是对过去习惯的颠覆,每一次都要“清零”重新出发,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挑战。

  “在浦东的大地上,我总是能感觉到这里无论是窗口一线公务员,还是在改革前沿的审改部门,每一个人都对改革和创新保持着特殊的敏感度,这种劲儿很大。很多改革和创新,都是在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规定、界限模糊的时候做出的,这就需要有前卫的思考,还要有敢于担当和作为的勇气,勇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感。”在徐敏看来,在一项项改革和创新的背后,是隐藏在浦东人骨子里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而这正是新片区建设中需要一直延续的精气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