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今起开放,呈现其创作来龙去脉,可使后世艺术家——乘着他的艺术理念开出自己的花
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今开幕。图为《秋兴八景图册》。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12月7日起向公众开放。这是大陆举办规模最大的董其昌艺术大展。展览为期3个月,以上博馆藏为主,同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件(组)。
一个取名“宝筏”的研究型展览
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董其昌原籍上海县,后徙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书画大师,他集前人之大成,以禅喻画,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创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又一高峰。
展览由“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部分组成。除书画作品外,同时呈现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以及对他的艺术、人生与画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的晋唐宋元等大家名迹,如王羲之《行穰帖》卷、怀素《苦笋帖》卷、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倪瓒《六君子图》轴等。受其画学思想影响的后代书画家,如八大山人、王原祁、恽寿平、吴历、龚贤等的画作一并亮相。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这是一个“研究型”展览,旨在呈现董其昌艺术创作的来龙去脉及时代土壤,系统梳理董其昌及其时代的书画艺术成就与意义。“赵孟頫、董其昌并称‘画史两文敏’,他们引领了身后的画坛,可以让后世艺术家乘着他们的艺术理念,开出自己的花朵。”上博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这是展览名为“宝筏”的含义所在。
传世最早作品至绝笔悉数亮相
展览以时间为序,呈现董其昌汲取传统期(50岁前)、兼融并蓄风格形成期(51—62岁)、成熟期(63—72岁)、人书俱老天真烂漫期(73—82岁)四阶段的艺术创作。展品包括传世所见最早画作《山居图》扇至绝笔《细琐宋法山水图》卷,时间跨度长达48年。早期的《燕吴八景图》册,中期的《昼锦堂书画合》卷,盛期的《秋兴八景图》册、《栖霞寺诗意图》轴,以及晚期的《行书裴将军诗》卷、《关山雪霁图》卷均亮相,涵盖其各时期的代表作。
上博所藏《秋兴八景图》册设色八景,笔思纵横,参乎造化。题句录有杜甫、陆游、白朴等人名篇。作此册时,董其昌66岁,参合唐宋元各大家,设色尤其受赵孟頫影响。册前附曾鲸、项圣谟合作《董文敏小像图》页。《栖霞寺诗意图》轴是董其昌72岁时的精意之作,题唐代宰相、文学家权德舆《栖霞寺云居室》诗补空,意境高逸。
董其昌的书法受“二王”和颜体的影响较大,此番展出王羲之《行穰帖》卷(唐摹本)、颜真卿《楷书自书告身》等,均为难得一见的珍品。《行穰帖》卷由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作为王羲之书法的忠实追随者,董其昌在卷后释文并作三跋,后将此帖换得李唐《江山小景图》卷。董其昌友人吴廷收得此帖,并刻入《余清斋法帖》。董其昌在1609年的跋文中提及他曾与吴廷、陈继儒一起观读此帖。
《烟江叠嶂图》“双包”令人回味
由于董其昌的特殊地位,明末清初画坛大多离不开对其画学思想的继承,造就了一批杰出艺术家。随之产生的,便是董其昌赝品空前泛滥的现象,世称“烂董”,系古书画鉴定中又一个绕不开的重点与难点。
展览最后一部分,不仅展示受董其昌影响的主要画派、画家之作,而且关注与董氏书画代笔、作伪相关的艺术家,如常莹、赵左、沈士充、陈廉、刘上延、叶有年、吴振等。同时也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公案之呈现。展览中可见董其昌于1604年所作《烟江叠嶂图》卷。此卷山体结构繁密,因势造型,随态生发;用笔繁而不乱,细腻柔和,皴染结合,水晕墨章,体现了董其昌出入宋元、吞吐造化的深厚功力。该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董氏《烟江叠嶂图》卷系“双包”。经比较研究,古书画鉴定家钟银兰认为上博本真,台北本虽为清内府、高江村收藏并著录但系伪品。
为了丰富参观体验,上海博物馆还推出“董其昌数字人文”专题,从年表、行旅、交游、作品等角度,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图景。展览期间将举办十余场专家讲座,深度解析董其昌的书画艺术以及他所处的晚明社会。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明年1月21日至23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