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急救反应时间有望缩短至12分钟

2018-11-20 08:53:33|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最新数据称:通过连续三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实施,全市新增急救分站32个。目前,全市急救分站总数达164个,覆盖16个区。全市有救护车907辆,年出车81万次,平均反应时间13.8分钟。上海已构建全国规模最大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上海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急救反应时间有望缩短至12分钟

采访对象供图

  伴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上海院前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出台《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5个配套实施意见(简称“1+5”文件),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做好顶层设计,健全急救网络,优化运行模式,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水平。

  据市卫生健康委介绍,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市级统筹、统一规划,包括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管理考核、统一建设标准: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结合城市医疗卫生用地优先设置,合理确定院前急救服务设施网络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卫生设施专项规划。通过连续三年实施“市政府实事项目”,针对全市范围的急救“空白点”,持续加强急救网络布点。

  预计至2020年,上海新建急救分站将达50个。而在健全急救网络的同时,上海优化运行模式,进一步为急救“提速”——完善分类救护服务,在院前急救体系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非急救业务运营模式,为急救业务的分级救治腾出空间,提升急救服务效能。今年4月,上海开通“962120”康复出院热线,截至目前服务约3万人次。

  如今,通过加强院前急救基础设施、车辆装备、信息化等建设,“120”与全市多家三甲医院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将救护车上心电图等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同步传输至医院,实现院前院内智能化衔接,精确把握黄金救治时间,为更多生命争分夺秒。

  目前上海院前急救一线从业人员约2800多名,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急救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市卫生健康委介绍,上海实施人员分级分类科学管理,优化人员结构和配置标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等级,并建立符合院前急救工作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体现“按业绩取酬、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分配与职务、职称脱钩。通过绩效调整,一线急救医师待遇水平明显提高。

  “以前,急救医生在人们眼中就是搬运工。可这些年来,我们的设备、理念、技能越来越先进,社会对我们的了解也不断深入——‘120’医生不是搬运工,而是可以做很多救治病人的事。”120医生姚明说,“当我们这一代‘老急救人’退休后,希望有越来越多更优秀的新鲜血液加入。有一支稳定的急救队伍,才能让急救事业发展得更好。”

  据了解,上海稳步推进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工作的同时,也正在健全院前院内联动的急救人才培养制度,完善临床医学院校教育与院前急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让急救力量可以源源不断。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力争通过明后两年努力,达到“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急救车辆数量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的目标,让上海院前急救实现“全国服务量最大、服务半径最短、反应时间最快”,有效保障这座特大型国际城市的安全运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