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戏曲名家为孩子上课 黄草编织融合高科技“江南丝竹”奏响25年 文教结合让学子爱上“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实践之一,上海近年来通过文教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大批非遗项目或以传习基地,或以社团活动,或以名家工作室等形式,纷纷进入课堂,在学生们的心中播撒“非遗”的种子。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谷好好指导学生走戏曲台步
戏曲名家成为特邀导师
十月里的一天,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谷好好和她的艺术团队来到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为师生们送来一场丰盛的优秀传统文化大餐。谷老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昆曲的生、旦、净、丑等人物行当。同学们也纷纷走到台上,模仿演员们的一招一式,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宝山实验学校的王同学说,自己原本以为昆曲又缓慢又严肃,没想到谷老师如此亲切,讲解通俗易懂,让戏曲课始终充满着掌声和笑声,让学子们相见恨晚。
这是宝山区自去年年底推出“戏曲进校园”项目以来,又一堂常态化的戏曲导赏课。宝山区聘请谷好好、王珮瑜、严庆谷等14位沪上戏曲名家为特邀导师,为区内15所“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的学生们讲解戏曲,至今已上了37次导赏课。谷好好老师表示,希望昆曲艺术能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从校园中飞出越来越多的戏迷“小昆虫”。
徐行小学的黄草编织课
黄草编织融合科技特色
在今天的上海中小学校园,学生们不仅能接触到传统戏曲这样高大上的非遗项目,还能亲自动手,实践一把非遗传统技艺。在上海市首批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校——嘉定区徐行小学,他们的“朝花夕拾”科技文化园里种着一亩黄草。这些黄草可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草编织”所需的材料。徐行小学开发了黄草编织系列校本教材,建立草编博物馆、草编DIY工作室,让学生认知家乡文化,学会工艺技能,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
为加强学生实践体验,学校将黄草编织与科技特色融合,从种植黄草开始,通过播种、种植、保管、晾晒、染色等多道工序,让学生更立体地了解这一非遗技艺。每年暑假,学校还组织“草编之旅,指尖捻出梦想”草编实践体验活动,对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至今已吸引近万名中小学生和家长体验。
徐汇中学民乐班学生在演奏
零起点民乐班华丽亮相
在刚过去的九月,上海市命名了第五批20所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以“江南丝竹”非遗项目为特色的徐汇区徐汇中学,今年有幸成为了传习基地校“大家庭”中的一员。从1993年成立民乐团至今,徐汇中学“江南丝竹”民乐特色教育已经开展了25年之久。学校编制了“江南丝竹”课程,让学生们在演奏乐器、陶冶情操的同时,加强团队协作互助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审美修养。
令人惊艳的是,在今年年初第18届全国校园春节大联欢活动中,徐汇中学零起点中阮班的孩子们完成了从零基础、初识中阮到能够登上国家级舞台的华丽蜕变。他们凭借《印象国乐·大鱼海棠随想曲》,一举夺得金奖和优秀表演奖。参加表演的初一年级李姝芃同学感慨地说:“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奖杯,更让我明白了‘弘扬国乐,传递自信’的深层含义。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的美好平台。机遇让我们成长,挑战使我们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