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舞剧《闪闪的红星》昨晚首演,以创新艺术表达塑造当代红色经典 红星闪闪在历史深处,更照耀今日星空
图片说明:24日晚,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完成全球首演。 ①②由上海芭蕾舞团供图,③由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红色经典与创新的艺术表达相逢,气质昂扬的芭蕾舞剧会是什么模样?存于几代人记忆里的革命精神和当下的舞台审美碰撞,2018年的新作能否成为又一出中国芭蕾舞的红色传家宝?脱胎于经典电影的故事经再造后登陆演艺之都,它能否为城市的红色文化再添一抹亮色?
24日晚,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完成全球首演。大幕开启,如是好奇和期许一一找到了回应。它有超现实的舞剧结构,蒙太奇的视觉艺术和空间意识,塑造出一个既经典又颠覆经典的潘冬子形象。它也有超浪漫的舞蹈语汇,能承载芭蕾舞约定俗成的形式感,亦包容了最新的、全球化的审美。
更重要的价值蕴藏在舞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明的创作理念里——“我希望这部作品能让红色的信仰、革命的精神链接不同年龄的人,既有‘红星照我去战斗’的一代,也有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这样的奋斗精神永无止尽、一以贯之。”
舞台上,漫天火光幻成遍野的映山红,当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杨学进唱出人们熟悉的主题曲《映山红》时,旋律声声扣紧“潘冬子”的舞步,闪闪红星不止闪耀在历史的深处,它更照耀着今日星空。
成年潘冬子的视角,亦代入了今天年轻人的体验
赵明已是第二次创作舞剧 《闪闪的红星》。隔着20年时间,他坦言:“我把自己对舞剧、对人生、对生命、对革命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认识都附着到了新角色身上。”
新版故事的主人公走出观众的熟识地带,从圆头圆脑的少年,改头换面成青年红军战士。现实与记忆交织,舞台上出现两个潘冬子。少年冬子因母亲被火海吞噬而悲伤难抑,成年冬子在行军路上边忆往昔边厘清内心信念。
“舞剧得有故事,但舞蹈不止于故事,它是情绪的铺陈和渲染。这部作品里,少年是青年的影子,两个冬子的内心在对话。”赵明对演绎成年潘冬子的吴虎生这样“说戏”,“起初,冬子参军只是循着父母的志向,要跟红军走、跟党走。随着时间推进,他在红军队伍里逐渐成长,愈发坚定了革命意志和崇高理想。”
最后,舞剧里的潘冬子冲入火海,救起一位位“母亲”,角色的信仰得到升华。吴虎生感慨,每当表演至此,他都会更懂导演一分:“其实是双重回望,既属于青年潘冬子对自己经历的回忆,这个角色也可以代入今天的年轻人,我们共同借着潘冬子的视角去感受那个艰难而光荣的岁月。”
民族性与世界性邂逅,中国故事能赢得国际舞台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首演之夜,它的创作者傅庚辰老先生坐在观众席上,久久意难平。“熟悉的旋律一起来,我感觉眼眶热热的。”他告诉记者,当年《红星歌》三易其稿,但每一稿都是一气呵成,因为内心总有一股情怀自然喷薄而出。相似的情绪,他昨天也感受到了。上半场临近尾声,舞台上的红五星连成片、红旗飘扬开,伴着《国际歌》旋律一齐涌上来,傅庚辰的心为之澎湃。“这段旋律与舞剧情节、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自然过渡、无缝链接,直入人心。”这一刻,中华民族的革命浪漫主义与世界性的英雄主义邂逅,一个中国的红色故事有了赢得国际舞台的可能。
事实上,大胆调和艺术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闪闪的红星》创作中贯穿各层面。比如舞剧里“映山红”“红五星”等意象,都被赋予了人格化表达,充满古典芭蕾的浪漫想象。与此同时,舞台上的红军战士饱含典型的中国阳刚之美。羽纱覆盖的舞裙和笔挺的军装一柔一刚,相得益彰。
“民族样式芭蕾化,中国故事世界化。”上芭团长辛丽丽说,《闪闪的红星》既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情怀的延续,也是上芭人对芭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以海派芭蕾讲好中国故事、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