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派陶瓷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8-10-19 08:51:55|来源:人民网|编辑:陆琲嘉 |责编:刘征宇

  人民网上海10月18日电 (记者 曹玲娟)由静安区文化馆和民革上海香山画院共同主办的2018海派陶瓷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办。陈家泠、王劼音、柯和根、陈明、张恢、康青、张恢、胡炜,丁设和沈雪江等海派陶瓷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参与研讨,艺评家林明杰主持学术研讨,静安区文化馆馆长韦燕华与会致欢迎辞。

  静安区文化局副局长华祥义代表主办方讲话,他说,海派陶瓷艺术体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陶瓷与其他门类艺术如何碰撞、产生怎样的效果,需要艺术家们不断进行探索,也需要时间的经验与积累。本次展览的作品艺术风格迥异,但又能和谐统一,相信通过本次艺术展和研讨会,对于推动海派陶瓷艺术的发展、打造这一全新的上海文化品牌、集聚更多艺术家创作更多精品,都将产生较好影响。

  艺评家林明杰在研讨会上认为,本次艺术展展品精湛,学术性很强。从展品的选择到策展思想,始终围绕着展示与打造“海派陶瓷艺术”的文化语境展开,首次明确提出了打造海派陶瓷艺术的学术观点和行动目标,这对促进由书画家“玩票”而形成的上海陶瓷艺术创作现状,向形成“海派陶瓷”艺术流派的目标进化,将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贴花纸”技艺所创造出的陶瓷艺术表现新工艺,是艺术家康青的独创、首创,研讨会上,康青将她变幻莫测的精湛工艺与时尚优雅的艺术语境,做了毫无保留的“大泄密”,让在座的艺术家大开眼界、赞叹不已;艺术家张恢对如何借鉴古人青花民窑图案,蜕变出符合现代人文审美口味和工艺特点的陶瓷艺术,介绍了自己的探索体会和心路历程。

  青年艺术家胡炜曾游学德国,受德国艺术家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影响较大,他着重从中德对比中,介绍了自己的陶瓷艺术创作思想和体会,并建议,在塑造海派陶瓷艺术与文化品牌创新中,要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海派陶瓷的艺术性精致、反衬上海人文精神的内在品质,这也将是海派陶瓷艺术的生命力。

  艺术家王劼音认为,小瓷器是一定可以做出大文章的,现在上海的艺术家画瓷器,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探索,而不是仅仅在画瓷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许多上海著名书画家参与陶瓷艺术的创作,现在也有许多书画家仍在从事瓷器创作。陶瓷艺术创作,应以书画家为主去强调艺术性,而不同于工匠,这是特点,也是优势,应该保持下去。

  书法家王曦特地从国外发来心得体会。他认为,将书法与瓷器工艺相结合的形式,是借用书法的符号与元素去美化瓷器,是为了让瓷器产生新的艺术形式的美感,要区别纸本书写的法则,要考虑瓷器的工艺和器形及材质,要利用和发挥瓷器烧制后出现的特殊工艺效果,而不能将纸本上的书写经验不变照搬到瓷器上去。好的书法瓷器作品,进入百姓的寻常生活,对于传播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柯和根是陶瓷专业的科班出身,他的专题片中,不但让大家看到了他成系统的复杂工艺掌握能力,也看到了他在艺术和材料与窑火的研究中所下的功夫之深,而他的陶瓷工艺形式,也反过来影响了他的画风,正所谓“瓷画同源”。

  陈家泠先生是上海陶瓷艺术的先行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玩瓷并坚持探索到现在。展览期间,陈家泠专门举办了“陈家泠讲上海陶瓷艺术的故事”讲座。他介绍,书画家唐云、林风眠和上海中国画院的许多书画家,早年都“玩票”过瓷器,到后来的张桂铭、杨正新、马小娟、陈琪、黄阿忠,包括俞晓夫,汪家芳和石禅等书画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本次参展艺术家陈明,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研讨会上作了“如何打造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推动海派陶瓷艺术流派加速形成”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分析了上海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力量的构成,上海各种艺术包括陶瓷艺术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和人文环境,上海作为国际现代大都市和未来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趋势等各方面条件。

  在综合各种人文历史、现代文化和市民的审美趋势等现状后,他集中与会者的意见,归纳出本次展览和研讨的最大价值与成果是:首次系统化地提出了打造“海派陶瓷艺术”学术流派这个具有引导上海现代陶瓷艺术发展方向的学术性课题;首次将形成海派陶瓷提升到打造“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的高度去践行;首次将海派陶瓷的艺术语境定位于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陶瓷艺术,并努力为推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去发挥上海艺术家应尽的责任。

  陈明认为,海派陶瓷的艺术语境应秉承“海派文化”的人文核心和审美取向,只有扎根并汲取本土文化的土壤和养分,才能生长出具有本地域人文特色的地域艺术。因此,海派陶瓷应注重追求“时尚创新的精神、现代都市的气质、世界文化的汇集和综合工艺与各种资源的融合”。

  陈明还对上海未来发展“海派陶瓷艺术”的途径与办法,如何发展上海陶瓷的艺术品牌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专院校和专业艺术机构及专业陶瓷艺术家是骨干力量,应该承担起推动“海派陶瓷”的主要责任。上海未来的陶瓷用品的产业,应该是和兄弟省市的陶瓷制造行业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分工。上海只能做创意与设计及品牌化的商业会展平台的“瓷都”,环保条件和城市成本决定了这是唯一的途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