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用奇思妙想让历史人文嫁接创新科技

2018-09-14 09:46:34|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如何用奇思妙想让历史人文嫁接创新科技?上图做了这样的尝试……

  为期5个月的上海图书馆2018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近日揭晓成果。这项听上去有点拗口的科技比赛,其实基于历史人文。上图开放资料,竞赛者用科技来料“加工”。于是,扫一扫就能鉴别古代印章的小程序,寻找古代风流人物的网页等奇思妙想就诞生了。

  尽管距离成熟的上线运营尚待时日,但此举“唤醒”了图书馆藏有的海量资料,打造一款款有趣有用的应用程序,上海图书馆的开门创新,在国内引领了历史人文资料使用的潮流。主办方上海图书馆从提交作品通过评审最终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最佳人气奖1名以及人气奖7名。

  上海图书馆联合CADAL项目管理中心、哈佛大学计量社会学系、复旦大学图书馆、广州搜韵文化四家单位,制定出“游戏”规则:上海图书馆在原有5万余种家谱元数据、24万余种名人手稿及档案等基础上,新增63万余种古籍元数据,“人名规范库”的数据从6万余人增加到84万余人,另提供1万5千余种藏印数据,涉及到著名藏书家近400人;CADAL 项目管理中心开放数据为17万条民国图书元数据、8千条墓志元数据;哈佛大学计量社会学系开放数据为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近42万条人物信息;复旦大学图书馆开放数据为其民国期刊数据库的8万余条元数据;广州搜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放数据为75万首历代诗词、30余万条相关词条用韵参考、100余万条古人诗例用韵参考以及约150万条对仗词汇参考。四家单位为竞赛提供了600万种历史人文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犹如一份份原始的新鲜食材,竞赛犹如从社会上招纳到“名厨”,不论他们如何“煎炸蒸炒”,就看最后谁能烹饪出“美味佳肴”。

上海图书馆用奇思妙想让历史人文嫁接创新科技

图说:一等奖作品《寻踪遇见》 官方图

  入围获奖的10支团队创作出的人文科技的跨界作品富有新意,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寻踪遇见》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该作品以“寻踪雪泥鸿爪印迹,遇见千古风流人物”为寓意,以旅游、学习、图书馆三大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利用OCR识别、实体识别、语音播放、可视化等技术,关联多个外部数据源,形成追踪和探寻名家足迹的知识探索平台,全方位解读和呈现历史人文知识。来自上海大学团队的二等奖作品《民国百花》将民国人物、手稿档案数据与近年来在年轻群体中较为流行的Cosplay(角色扮演)相结合,让用户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民国人物,融合了人文知识与娱乐社交。另一个二等奖作品《原印鉴章》采用人工智能加计算机视觉的方式鉴章,并以拍照搜索加解读的模式帮助欣赏者了解古书画收藏流传的基本常识以及背后的动人故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最佳人气奖作品《树人者——20世纪中华教育名家精粹》对人物关系进行了结构化和图谱化的展示,助力教育史研究。

上海图书馆用奇思妙想让历史人文嫁接创新科技

图说:二等奖作品《民国百花》 官方图

上海图书馆用奇思妙想让历史人文嫁接创新科技

图说:二等奖作品《原印鉴章》 官方图

上海图书馆用奇思妙想让历史人文嫁接创新科技

图说:最佳人气奖作品《树人者——20世纪中华教育名家精粹》 官方图

  今年竞赛共收到了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支团队共324人报名,团队数量比上届增加了55%。评审专家对多项作品的后续公益孵化提出了建议。

  主办方表示,三年来,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吸引了全国多地创客。这些创客将服务研究人员、历史人文爱好者以及普通读者,制作了众多优秀移动应用产品原型。未来,上海图书馆将形成更加广泛的开放数据平台,丰富数据内容、种类和数量,并进一步形成数据开放、数据应用、公益孵化三位一体的开放数据服务模式,挖掘历史人文开放数据背后所蕴藏的巨大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