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信息技术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2018-09-04 09:04:24|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对未来有价值的人。

  “十三五”期间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普陀区“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教育综合改革的“三化一强”转型升级战略,即教育优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强教。

  全区各所学校在国家战略与区域战略的基础上,坚守各自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学生和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未来,普陀区将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走向深度融合和集成创新,以技术提升教育能级,以数据驱动教育改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让全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的目标,普陀区教育局前瞻性地将信息化作为突破口,确立了“三化一强”的发展战略以及“调结构、强技术、重文化”的综改路径,来实现普陀教育的“弯道超车”。

  普陀教育特色,在于“专”,专注、持久,一以贯之二十余年;“融”,融合共享各级各类平台资源,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创”,创新机制、创客教育;“跨”,跨越地理和时空限制,提升教育公平和效率。

  转向内涵建设

  普陀区以“互、联、网”办学思想引领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互”,即坚持“民主”“创新”理念,凝聚智慧、达成共识、创新发展。“联”,即坚持“开放”“协调”理念,推动跨界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有效破解难题,实现跨越发展。“网”,即坚持“生态”“共享”理念,在教育生态环境中,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

  区教育局通过推进“一网、两平台、三中心”建设,“软硬兼施”,优化信息化基础环境、构建资源平台、提升数据系统,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性应用,逐步形成环境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工具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学习终身化,且与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为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和特色多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网”是基础建设,打造智能化教与学应用的基础环境。按照上海市有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基本配置水平,全区录播教室建设达到全覆盖,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两平台”,是要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性平台。加强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平台、学生学业监测平台、基础教育教学平台、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网络研修及师训平台建设,建立各平台间的数据共享渠道,完善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促进智能分析与推送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三中心”,指的是推进“普陀智慧教育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于云计算、云数据与云服务的基础型区级数据中心,支持学校数据中心建设,整合打通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数据,全面消除信息孤岛;深化普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融合共享全区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立普陀教育认证中心,实现教育对象的全周期一体化认证信息管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曹杨实验小学:4E课堂—常态化特色

  转变学习方式

  普陀区正在加强“数字教材”整体试验区项目建设。以“数字教材”项目为核心,整合J课堂项目、智慧教育实验校等国家和上海市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尝试教学方式变革。创建示范学校,发挥示范校对于全区智慧校园建设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各级各类学校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常态,融通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外和线上线下。打造出2—3所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息化示范校,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推进信息技术与各级各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探索“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和区域“科创体验中心建设”项目。总结和提炼晋元高级中学“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试点经验,逐步推动向中职、中小学、校友群体延伸。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汇聚“易班”,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

  普陀区还将继续实施“信息化教学力提升计划”。区教育局要求区教育学院设计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的师干训课程,开展面向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智慧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各学段各学科高端教师开展区域学科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建设。加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力争95%以上的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同时,继续开展面向真实需求的区域教育技术协同专项研修,促进教师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形成面向信息化的教师知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真如文英中心小学:课堂练习即时反馈

  建立信息化创新机制

  目前,七项信息化创新机制正在协同发挥作用,推动数字校园从 “数字化”向 “智能化”发展——

  联动协同机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在整合资源、集约建设、整体提升方面效果显著。

  融合互通机制,推进“普陀智慧教育云”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共建机制,开发多个资源库和学习平台,实现区内平台的统一认证登录,区内所有教师可以使用个人身份证登录使用区级共享微视频,所有学生可以使用个人学籍号开展学习,让每一位师生都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集智共创机制,多个研究课题和项目让学校自主申报,鼓励学校个性化发展,进行自主的教学应用创新研究。同时部署建立了五大创客中心,以明星学生为核心,通过师生共创的方式,引导更多学生开展生产性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大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业务流程取代传统流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管理业务流程重组更为普遍,更多灵活、个性化的服务得以广泛实现,数字校园将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

  评价机制,率先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及应用评估体系的建设。

  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实施“信息化教学力提升计划”,开展针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智慧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利用创新工作室和学科带头人发展体系,由名师带动一线教师,提升一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曹杨二中:学生选课指导报告

  曹杨二中

  “istudy”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曹杨二中学生小郭,对于自己的选课方案有点犹豫不决。学校用大数据方式为他解除了疑虑:一张线性图显示出他语数外三门主课的成绩排名走势,一张蜘蛛网图描述了他物理、化学、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负担指数”,同时为他推荐三种选科方案。

  这是曹杨二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之一。“3+3”新高考模式启动后,学校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了量化数据的支持,帮助学生确定最为适合的选科科目,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业发展、心理倾向、个人兴趣、学习负担、择校志趣及高校专业限定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交叉分析。采用质性结合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呈现优势的支持下,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个人的发展性评价。同时,这样的整合评价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所教的学生,改变过去从本学科成绩评判学生的情况,为教师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指导提供信息支持。

  多年以来,曹杨二中探索出一整套特色学科教学模式“istudy”,既强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又尊重学生、关注差异,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目前,数学学科的《高中数学iMath》内容完成多次修订后已经正式出版,交付全区不同学校共同使用,受到学生、教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推广这一教学模式,曹杨二中同时夯实软硬件建设:硬件上,为高一、高二每位学生提供平板电脑,供其可随时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软件上,数学学科教研组与网络公司联合开发“学习资源”“预习评估”“例题变式”“跟进练习”等学习环节的双向推送软件,使课前预习、例题演进、错题自省、跟进练习等教学环节可进行跨时空的师生交流,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帮助;通过平板电脑上安装调查软件的方式,可以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老师还可以根据反馈情况和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信息化大大提升了办学品质。2016年3月1日,曹杨二中教育集团正式挂牌,集团由11个成员单位组成,共同探索集团内管理、课程、师资等全方位的合作共享,依托信息化手段夯实基础,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打破集团化办学的瓶颈。学校依托信息化完善集团内日常工作管理机制,以建立“一体化”十二年一贯制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为主要抓手,以博雅、国际理工教育等二中优质特色网络课程为主要内涵,利用网络辐射曹杨二中理念和学校文化、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跨校际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集团内学校的教育改革和转型,推动集团整体办学能力。

  为了健全完善教育集团内日常工作管理机制,学校梳理和优化集团内运行和沟通机制,建设集团内部网络和资源平台,每学期定期在集团内校级、中层、科任教师之间召开电话网络例会,定期利用大数据建立调研机制,由集团内部成员开展网络调研并对相关成果进行网上交流和分享。加强日常联系,增强集团内微信群的活跃度,开展微论坛活动,发动集团内成员参与讨论。通过区域教育生态的深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共创、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智慧传递,重点实现学区内和集团内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洛川学校:学习报告实例

  洛川学校

  项目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学习者”

  这是洛川学校学生小李的一天:

  数学课上,他继续《用“角”丈量世界》这个项目的学习——“便利店中售货员怎样通过反射镜看到身后的货架?”“土方车事故中包含‘角’的关系吗?”这些问题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他们小组在平板电脑上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模拟超市和事故现场,讨论得热火朝天,最终拿出了较为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案;

  英语课上,老师应用Wiki平台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协作共创环境,使用“百汇维基”,在其中专设“英语语法”教学板块,小李所在学生小组的每个成员在“冠词、名词、代词、数词、介词”中分别选择了一个不同的专题,查找、整理资料;

  自修课上,他与同组学生进行温室效应仿真实验,他们自定参数、记录数据、观测现象,探索温室效应的成因……

  这是普通的一天,也是洛川学校师生坚守并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18年的一个缩影。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项目学习”,把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转化为一个适合学生完成任务的项目,这根本的改变就在于以学生小组的团队形式,从主动设计问题出发,从主动学习出发,最后得到学习成果。这使学生主动地深入到学习情境,深入到知识的建构。学校进行的项目学习跨学科并拓展至课外,这些项目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有效延伸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同时,这些活动一直处于多维互动的信息化环境,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这是洛川学校培养孩子面向未来、成为“终身发展的学习者”的有效途径。

  学校设置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将其作为营造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基础性课程——贯穿“前移后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流程。把学习从课堂学习前移后拓至学习前期和学习后期,整个学习活动都处于高效的多维互动中;拓展型课程——聚焦“问题解决”为目标的项目学习实践。项目学习实践之初以某一学科为主,伴随着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科教学自然过渡到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学习,由以“教”为中心真正转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研究型课程——开发“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学生数字化学习课程。这些跨学科、综合性的项目学习课程,将学生视为技术专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创新的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合作探讨以支持有意义的技术应用。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的发展提供途径。课程的实施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应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稳步发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晋元高级中学:学生“网上走班”学习

  晋元高级中学

  “网上走班”开启选择性学习先河

  在晋元高级中学,高中生小陈每周六通过学校“网上走班”学习平台的学科导学系统,查收老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同时观看平台提供的教材文本、微课程等各种学习资源。如今,小陈和同学们越来越喜欢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在网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网上走班”学习平台上汇集了全体学科老师精心制作的千余节学科学习课程。晋元高级中学的老师把更多精力花在课前准备和研究上,在课上进行个性化辅导,学生可以通过上“微课”,灵活机动地进行“碎片化”学习。

  在化学课上,老师不像往常那样讲课,而是通过平板电脑“调控”课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教师在课前预先制作好“选层教学”微视频,设计了A、B、C三个选层:C为基础知识,B在 C段基础上拓展,A为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状况,自由地选择课程,通过“网上走班”学习微课程和探究微资源。

  自己唱主角、自己订目标、自己挑内容、自己选形式、自己评效果……在晋元高级中学“网上走班”学习平台上,无论学生身处何地,都可以观看作业辅导微课程,查看配送的微资源,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解决学习难题,在自学自管中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选择教育”是晋元高级中学一直以来坚守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教育信息化探索中,晋元高级中学找到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的教学模式——“实体走班”与“网上走班”结合的“一体两翼”的走班新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了一条选择性学习的立体化之路。学校组建了“配送式”“自选式”两大类教学内容“套餐”,形成了两大模块相整合的“网上走班”教学内容体系。针对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时空环境,提炼构建了“三式、五步”的“网上走班”教学方式。“网上走班”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性。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晋元高级中学积极探索“网上走班”与“实体走班”相结合双轨并进的新教学形式。

  “网上走班”教学不仅解决了优质课程资源和师资结构性紧缺等问题,还有效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老师从传统课堂上“释放”出来,学生能自选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晋元高级中学充分认识到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解决学校教育难题为导向,坚持围绕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核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汇聚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提升学校品质。

  近二十年来,学校基于“人人建设资源,人人享有资源,人人善用资源”的理念,从满足课程建设、走班教学、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出发,引领全校师生在“实体走班”的教学实践及“网上走班”的课程开发和实践中,积极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丰富充实并优化发展了“套餐式”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为学生创设了线上线下相得益彰的“一体两翼”走班教学形态,增强了学校课程及实施的开放性、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