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从海上来|上海自贸区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
上海自贸区的诞生,彰显了中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来破解发展难题的坚定信心。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自此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而在将近五年时间里,上海自贸区没有辜负期望,在这里起步的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已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正式挂牌。 澎湃新闻资料图
不断扩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吹响了中国更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新号角。
自建设之初,上海就明确自贸区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政策优惠的洼地”。
在全国,上海率先建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对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均实施备案管理。
负面清单的推出,大幅度放宽了市场准入。人们对开放市场的期待,不停歇地在此成为现实。
2013年挂牌当天,上海自贸区发布了中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6月30日发布了2018版负面清单。经四次修订后,2013版清单上的190条,已减少到现在的45条。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了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包括服务业领域37项,制造业等领域17项,进一步扩大了这些领域的开放。
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共有32项落地,累计落地企业超过2600家。
今天的上海自贸区内,已经有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第一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等。
2014年3月20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大楼办事大厅内业务繁忙。 澎湃新闻资料图
金融创新迈开步伐
就在两个多月前,作为中国扩大金融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对外开放又迈出一大步。
6月21日下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出台。
意见提出25条举措,涉及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便利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支持境外创新企业发行CDR,争取年内开通“沪伦通”等方面。
事实上,作为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之初,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开放创新便备受关注。
自由贸易账户的设立便是上海自贸区的另一大创举。以此为基础,上海建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全面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路径。
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自由贸易账户已开立7.2万个,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本外币境外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超过1.25万亿元。
与此同时,在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创新正步步深化。截至2018年6月底,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累计超过7.4万亿元,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累计超过1.2万亿元。
通过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上海也拥有了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正式运行,诸如“上海金”,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法国兴业银行准备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一家合资券商,据此前媒体报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落地自贸区,除了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另一个原因便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远眺外高桥保税区码头。 新华社资料图
向纵深推进改革
一边是开放度不断提升,另一边改革同样在向纵深推进。
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竞争本质上是制度竞争。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始终是上海自贸区面临的考验。
上海的办法是,借鉴国际先进的制度,最大程度促进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譬如,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海关、国检等部门推出了“先进区、后报关报检”“一区注册、四地经营”“十检十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通关效率大大提高。
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改革后,保税区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
又如,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了国内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版、2.0版和3.0版先后建成上线,功能模块增加到9个,覆盖23个口岸和贸易监管部门,实现了与国家“单一窗口”全面融合对接。
目前上海口岸货物申报和船舶申报100%通过“单一窗口”办理,服务企业数超过24万家。企业申报数据项在船舶申报环节缩减65%,在货物申报环节缩减24%,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
市场的“方便”给了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困难”则留给了政府。
近年来,上海自贸区同样在花大力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形成透明高效的监管体系。
例如,浦东新区先后成立了市场监管局、城管执法局、知识产权局,以破除执法部门职责交叉、处置效率不高的弊端。改革后,内设机构大幅减少,更多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
今天的上海自贸区,通过绿色低风险、黄色中风险、红色高风险这三种“信用画像”,即可直观评价30万家企业。
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进一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浦东新区开展新一批10个领域47项改革试点。
目前,45项试点已在上海自贸区实施,占比96%,还有两项待法律文件修改、机构职能调整后实施。快五岁的上海自贸区,改革速度依旧。
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正门。 澎湃新闻资料图
试验田作用充分彰显
五年间,自贸区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改革,正转化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截至2018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超过1万多户,占比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累计实到外资230亿美元(2017年全年实到外资70.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
贸易便利化改革效应持续显现。2017年全年,自贸试验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上海同期外贸总值的42%。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2017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达到9651亿元,三产比重为7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达到996亿元。
上海自贸试验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3/4的生产总值、7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4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试验田的作用充分彰显。
譬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已在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广实施。
又如,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长江流域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分阶段有序推广实施。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5周年。上海自贸区改革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