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博会:发掘新奇炫酷外的第二眼惊喜

2018-08-28 08:50:37|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昨在雨中迎4.6万观众,科博会不只有喧嚣热闹的一面 发掘新奇炫酷外的第二眼惊喜

  要静下心来参观2018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飞跃陆家嘴”虚拟过山车的刺激,还是光怪陆离的极光体验,都会让你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在昨天冒雨参观科博会的4.6万名观众中,有人却在新奇炫酷的人气项目之外,发现了“第二眼惊喜”。原来,科博会并不只有喧嚣热闹的一面,那些容易错过的安静展项,只有细细体会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个头虽小、功能却丰富的立方星。本报记者沈湫莎摄

  最“生活”的项目

  七十二候

  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二楼过道处,上海科技馆“天下”展厅的七十二候画静静地挂在半空,没有屏幕、没有动画,亦没有虚拟现实,只有图纸上描绘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许多人步履匆匆而过,有心人则会在这里流连琢磨大半天时间。

  中国人熟悉二十四节气,却不一定知道每个节气又分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共七十二候。比如,刚刚过去的处暑节气就包含“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三候。策展人朱达一表示,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人结合天文、气象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最早见于农事历书 《夏小正》。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地球每绕太阳公转15度就是一候,农耕文明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尽在其中。

  雨水初候“獭祭鱼”说的是此时鱼肥而出,獭捕鱼后把它们放在岸边;惊蛰初候“桃始华”描写的是桃花陆续开花的场景;白露三候“群鸟养羞”指的是鸟类开始存储粮食准备过冬……

  “七十二候是一部古代先人生活劳作的教科书。”朱达一说,两年前,他从四川美术学院一位女生手中买下这套“七十二候”的使用版权。此次,将它放在“天下”展厅最中间的位置,是想告诉人们,天文学不仅研究黑洞、引力波、中子星这些“烧脑”概念,还关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生活情趣。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图:七十二候用饶有趣味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呈现在观众眼前。本报记者袁婧摄

  最“浪漫”的项目

  立方星

  在位于上海展览中心西馆的航天展区,一只黑色手提箱里放着一个小小的立方体,这就是最小的卫星——立方星。2015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四颗卫星飞向太空,其中就有三颗立方星,它们负责监测南北极融冰情况,为北极航道勘探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这类高大上的明星航天器竟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不仅摸得到,甚至还能亲手做一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把它做成了科普产品,一个小小的魔方中,计算机主板、传感器、天线应有尽有,还能根据人们的需要添加不同功能,而且完全达到“上天”标准。

  想拿走?当然也可以。据了解,这样一个高端立方星售价10万元。看来,“摘一颗星星送给你”的浪漫誓言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反差”的项目

  虚拟现实军舰

  热闹的虚拟现实展区,一艘大军舰的船头架着一挺机枪,莫不是“打怪”游戏?戴上虚拟现实(VR)头盔,旅程开始了。

  正当观众如同坐上潜水艇体验大洋下的绝美风光时,一只破旧的拖鞋飘了过来。再接着,汽油桶、绳子、玻璃瓶等物品让你应接不暇。鱼儿仍在游动,而珊瑚已成白色,渐渐失去了生气。突然,一片血色模糊了眼睛,原来是一条抹香鲸被枪炮打中了,越沉越深,惊恐的小伙伴们围着它发出悲鸣……

  过去,虚拟现实讲究的是炫酷体验,而当大家摘下眼镜,走下军舰,内心却是沉甸甸的。项目方说,虚拟现实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让人换位思考,他们借用这个载体传播环保理念,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穿越”的项目

  还原克孜尔石窟

  剥落的壁画、坍塌的石墙、褪去的颜色,在这个还原克孜尔石窟的虚拟项目中,区区14平方米的洞窟空间,观众触到墙面就会“碰壁”而返。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建于悬崖峭壁上,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特意到实地去察看洞窟的场景。上海印刷集团利用数字印刷技术,通过数字储存和3D打印技术,让新疆龟兹石窟群为更多人所知晓。

  展台墙壁上挂着的壁画也与当地洞窟里的一模一样。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壁画选用的是当地特有的泥,依当时工匠处理墙面的工艺逐一还原。以泥板来说,依黄泥、白泥、黄泥、白泥的顺序印刷了四层,就连印刷图像的灯也是特制的,每盏都能调节明暗,确保原壁画曝光均匀。正因为彻头彻尾的逼真,才能让观众穿越时空的界限,体味更多、思考更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