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精神:以专业和匠心编舟渡海

2018-08-08 11:56:57|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人们把编纂辞书的人比喻为 “编舟渡海之人”,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这样一群编舟渡海之人,让他们最终完成了足以担当 “上海文化”品牌的皇皇38卷 《大辞海》?

  见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敏时,她正埋首于 《大辞海·中国地理卷》的修订审稿。总共1148页,逐一打印出大样,摞起,展开在办公桌上。正在审校的这一页, “长江中游”等字样被她划上了红圈。 “要改成 ‘中原城市群’。”她说,时代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守正出新的修订,是从 “十年一修”的《辞海》到如今 《大辞海》一脉相承的。

  1997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即进入出版社工作的张敏,见过太多耐住寂寞、甘守清苦、 “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人。“编修辞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千百万字,从编写、审稿到修订,良苦酌思,每前行一小步都闪烁着匠人之心。

  正因为此,陈尚君评价, 《辞海》和 《大辞海》相比互联网搜索引擎,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知识在被采集和消化的过程中,经过了一批高素质学人的 ‘广取明收’。广取,是为眼界宽阔,不留学术死角;明收,意在判断精准,定义清晰。一本沉甸甸的 《大辞海》背后,是学者对词条数不尽的精修和打磨。”

  作为辞海办公室原副主任,已退休多年的秦振庭经常在自己手机里琢磨《大辞海》。有些单字因是生僻字未被字库收录,有些带有引号的专用名词因为系统不支持模糊查询而无法检索,关联词目还应当体现更宏观的知识图谱等等,他给网络版挑了不少刺。 “《辞海》经过80多年时光印证,年轻的 《大辞海》要成为下一部传世精品之作,当然也得千锤百炼,方见真章。”

  于是,那个萦绕在记者心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