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开放再出发|购物天堂的体验:足不出沪,买遍全球
图说:隔街相望的市百一店和新世界城走在改革的前沿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从渔村小镇,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一个“依海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
一百多年前,开埠后的贸易兴市,让上海商业早早地接受了西方交易规则,孕育出中国第一代商业资本家,创建了一批民族品牌。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让上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为了走出“短缺经济”的困境,我们摸索着打响“流通革命”,通过引进外资、放开市场,实现了商业业态的大变革。
“国际化”三个字,更是流淌在上海商业血液中的东西,西风东渐的首站历来都在此地。中国的第一家百货商店、第一家超市、第一家便利店、第一家大卖场、第一家购物中心、第一家奥特莱斯都诞生在上海。上海不仅拥有强大的民族商业,更聚集了国际上几乎所有跨国商业集团,并以上海为基地,向全国各地延伸、发展。
2017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30.27亿,居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位。商贸行业就业人数超过325万人,贡献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因商而兴”绝不是浪得虚名,接轨国际更是步步深入。目前,上海的国际高端知名品牌聚集度超过90%,全球零售商集聚度达54.4%。
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购物”的金字招牌,不仅要传承城市文化,更要拥有国际视野。11月5日-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从“卖全球”到“买全球”,高品质的国际商品将为“买买买”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图说:南京路步行街无论何时都是人头攒动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南京路 打响改革第一枪
作为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南京路的变迁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商业的发展。它就像一座活着的商业博物馆,有创建于开埠初的百年老店,也有兴建于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商厦。如今的南京路夜景辉煌,街市繁华,无论何时都是人头攒动,不负其“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誉,而其蜕变正在这四十年间。
上世纪30年代起,南京路“四大公司”统治中国百货业半个多世纪,却在改革开放初期落后于广州,市百一店全国第一的位置曾被广州南方大厦取代。1984年,市百一店实行干部竞聘招标制,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用改革第一枪的魄力,当年就夺回了全国第一。
马路对面的新世界城也不甘落后。1988年,新世界百货公司成为黄浦区第一家定向募集的股份制企业,1993年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上海商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因此有了更多走在前面的“自选动作”。
“刚改制时,新世界营业面积仅800平方米,员工不足100人。”回忆当年,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徐家平颇有感触,1988年,新世界首开上市公司较大规模兼并的先河,营业面积如今扩充到20.5万平方米,拥有商场、酒店、餐饮、娱乐、文化、展示等多功能。“我们是上海首批增设上下行自动电梯和中央空调的新型商场,当年很多市民为了坐电梯、吹空调专程而来。”
上世纪90年代,以大型百货商店集中上市为契机,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和豫园商城等商业街都旧貌换了新颜。南京路更升级为步行街,迈入全新阶段。
作为1999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南京路步行街项目邀请法国、日本的设计事务所来做规划设计,市区两级则对商业经营结构调整下了苦功,形成市百一店、华联商厦、新世界城的“三足鼎立”,19幢专业商厦各显神通,20家名特商店各具特色的格局。营业面积增加了,商品经营面积却下降了,娱乐休闲业态的比例大大上升,即便在如今看来,露天咖啡馆、中西美食、展览展示、广场表演等商旅文结合的业态,也是增加体验感的利器。
图说:徐家汇商业购物中心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连锁经营 商业走入现代化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欧美各国和日本就完成了“传统商业向连锁商业转换”的变革,通过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的整合,成为市场经济的引领者。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的重要标志,而上海迈入这一新时代,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1991年,上海组织了一个商业考察团到香港,我们用整一天的时间把华润集团在香港本岛、九龙的57家超市看了一遍,晚上还去探访了7-11、OK便利店,对‘超市’有了粗浅的认识。”曾任市财办主任、市商委主任的张广生,是上海商业改革、发展和流通革命的参与者、实践者,他在《海商》一书中回忆,联华超市的出现就缘起这次香港之行。
“1993年,所有凭证、凭票商品都取消了,上海居民年人均收入也跨过800美元的槛,正是发展超市、连锁商业的最好时机。”从市财办和内外贸易联合公司拿到1200万注册资金,选址曲阳中心商场,联华超市第一店开始筹划,却在前往工商局注册时被拒绝。“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认为,‘市场’是由工商局统一管理的,‘超级市场’是什么?不能用这个名称。”还是张广生向当时的工商局副局长张文蔚解释:“超市”不是“市场”,而是零售商业的一种连锁业态,国外已经有50多年历史了。“联华超市”这才注册成功。
谁能想到,条形码也给开业带来难度。上世纪90年代初,产品出厂没有条形码,超市进货、仓储、收银和售后难管理,联华人因此自行印制条形码,贴到每一件商品上,进货人员日夜加班,就连上级公司总经理都跑到仓库里贴到深更半夜。
1991年9月11日,联华超市曲阳店正式开业,这是上海第一家以顾客自选、开架销售、集中结算、连锁经营为特色的超级市场。市民们蜂拥而至,结算台人流不断,晚上8点都关不上门。一时间,超市塑料袋竟成为顾客拎在手中的时尚包装品。
到1992年底,上海一下子冒出200家连锁超市,联华、华联、农工商等竞争激烈。但国有商业的基础让他们受制于传统经营思想和缺乏资金的境况,面对现状,商业部门决定吸引外资,用合资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家乐福恰在此时来了,它让上海人知道了什么是“大卖场”。1994年,家乐福和联华超市组建“上海联家超市有限公司”,1995年12月31日,联华超市曲阳店翻牌成为联家超市曲阳店,第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2.6亿元,1998年更达到5.1亿的顶峰,每平方米销售12万元的惊人业绩,更是家乐福全球门店的最高纪录。在此之后,不但家乐福快速扩张,麦德龙、乐购、沃尔玛、大润发、易初莲花(后改名卜蜂莲花)、欧尚、乐天玛特等外资大卖场纷至沓来,成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伙伴。
图说:恒隆广场是上海老牌的购物中心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利用外资 跑出创新加速度
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华润时代广场、佳士客(不夜城),是首批进入上海的百货零售业,当年上海首开利用外资的先河,如今外资几乎撤出,仅剩香港华润集团还在坚守。
东方商厦是上海第一家沪港合资的大型零售企业,香港的“上海实业”一开始占有49%的股权,后来又增资到51%。
“当时的徐家汇还在开发中,但市政府对东方商厦的要求是商品、服务、环境等都要一流,卖上海现在没有的东西,那就是进口商品。”1991年,现任东方商厦居家礼品商场经理的瞿耀景就参与商场筹备,他告诉记者,为了找到进口商品,他和同事走出国门采购。“我主要负责家电采购,当时我们先去珠海免税店,看哪些商品好,把品牌和供应商抄下来,担心营业员阻挠,还要背下一个出门记好,再回去。然后我们到广州友谊供货公司进货,完成了第一步采购。”下一步他去了香港,在高岛屋、三越百货抄了又抄后,再一个个跑设立在香港的办事机构。“索尼、日立、三菱、飞利浦……都跑遍了,当时人家不能理解你这种采购方式,几乎就是靠诚意感人的。所有商场经理都是这么过来的,女装部经理是位男士,在内衣店抄品牌时,面对不少异样眼光。”
等到东方商厦开业时,店里有了约2万个品牌,CD机、LD机等首次成规模地进入百货公司,李维斯牛仔裤也成为时尚青年的首选。“当时东方商厦的纸袋拎出去,不亚于如今的奢侈品。”东方商厦的新潮还不止于此,总办的冷成暖曾经是模特队的一员,20来位年轻姑娘一到周末就会在店里走秀,展示最新款的服装,国别商品周、保税展示展销等手段引领风潮。
1992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批复上海市政府,同意兴办中日合资的上海第一八佰伴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第一八佰伴突破了外资不能进入中国零售业的禁区,成为中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中外合资商业企业。199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日之际,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新世纪商厦奠基。1995年12月20日,第一八佰伴开业,107万位顾客涌入商厦,创下了日光顾同一店铺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选址大开发的浦东,新建成的第一八佰伴内外有87部电梯,空调、照明均由中央控制室集中控制,一经亮相就轰动全城。从2004年开始,第一八佰伴最先发起的跨年促销盛会,也成为上海人轧闹猛的第一选择。
2001年7月14日,南京西路陕西路口有一座类似帆船形的建筑横空出世了,就是浦西当时的最高建筑,66层,288米的恒隆广场。恒隆广场的出现,让世界顶级品牌汇聚于此,不但是上海顶级写字楼的所在,更成为上海精英消费的所在。梅龙镇、中信泰富和恒隆广场组成的上海时尚消费“金三角”,至今牢不可破,而正是由他们打开的局面,使得如今国际上八成的顶级品牌都在南京西路开有旗舰店或专卖店。
与之2公里之隔的淮海路商圈也在几乎同一时段崛起。2000年,大上海时代广场开业,随它一起开业的是已有150年历史的连卡佛;2001年,位于淮海中路向南的马当路兴业路,瑞安集团主导的国内首个商业零售项目上海新天地开业;2002年,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段的香港新世界大厦建成,它便是后来K11艺术购物中心的前身。
而在此后,上海商业新一轮发展规划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力,吃喝玩乐“一站式”的商业模式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对上海商业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