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打响“上海服务”

2018-05-17 08:47:35|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全球城市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都是体育之都;而正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当以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为契机,厚植体育文化土壤——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助力打响“上海服务”

  上海正努力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坐标系中谋求一个更靠前的位置,有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颇能引发公众欢呼与热情的着力点———体育,在昨天成为了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当世界级城市绝非偶然地扛起“顶级体育城市”的身份时,当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被作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内容时,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值得一听。

  当城市榜“约等于”体育榜

  上海市政协昨天举行的“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专题协商会上,本市政府部门介绍了一份研究报告:多个在国际上具有权威声望的体育城市榜单里,伦敦、东京、巴黎、纽约、洛杉矶都毫无例外地占据前排位置。这些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全球顶级城市榜的前列———体育城市与全球城市的参照系,因此拥有了高度的一致性。

  根据研究,这五大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拥有一些“公约数”:经济社会发达,综合实力强;体育人口众多,运动理念深入人心;体育消费旺盛,体育产业发达;体育基础设施完善,体育场馆不仅是赛事举办地,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都有承办顶级赛事的经验,特别是除纽约以外的其他四座城市都至少承办或申办成功了两届奥运会;职业体育享誉世界,拥有顶级的职业俱乐部,比如美职篮等北美职业体育联盟都有纽约的球队,伦敦则拥有六个英超俱乐部。

  不难发现,这六个特征“很体育”,但未必与竞技相关。事实上,它们大多涉及群众体育、文化理念等深层次内容。某种意义上,这些城市的职业体育、竞技体育可以被认为是体育文化积累的自然结果。这种“以厚植体育文化土壤为先”的观点成为政协委员们的共识,也在无意中为昨天的讨论设定了框架。

  别让上海大妈再去马路边上跳舞

  虽说聚焦“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但委员们的话很接地气。上海大学教授陆小聪委员拿广场舞说事儿:“如果将来,上海大妈们要跳舞还要去马路边上,如果在上海想找地方打球、游泳都不太方便,那就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体育城市。”

  平心而论,上海近年来的体育基础投入力度很大。目前,人均拥有体育场地1.83平方米,较“十二五”时期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国内城市中也没什么优势。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粟莹委员说,体育场馆建设必须要以规划为先。上海寸土寸金,由于缺乏规划,许多场馆只能是事后在林立的高楼中“见缝插针”;假如能在社区、街区定型前同步规划运动场馆,那建设难度会减小许多。

  一些与会者提出,上海不仅需要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这样高水平的设施,也应结合实际,在小区、绿地、郊野公园,甚至商务楼顶,辟出一些不那么标准、但让人们玩得起来的场地。这同样需要政府引导。

  校园是很有潜力的体育空间。蒋碧艳委员特别关心如何落实“向社会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的举措。她发现,一大瓶颈在于学校下班后开放的体育设施没人管。是交给街道,还是委托第三方?始终没有定论。为此,政府应出台规范加以明确。

  要让学校把运动场馆的门开得更大,还必须化解校长的另一大心病。粟莹说,学校不怎么在乎费用,最担心的是运动伤害,或者说管理风险。她说,保险公司应该开发更多险种、覆盖更多类型体育场馆设施,而现在,只有泳池能买到保险。

  如果体育总监是仅次于校长的人

  “中小学体育教育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委员为说明这一观点举了一个例子:在拜访发达国家学校时她注意到,排在校长之后、拥有校内第二大影响力的人居然是运动总监;在上海的学校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职位。

  国内外大学的体育理念也有差异。有与会者谈到,美国高校的体育设施都非常好,因为这是优秀学生非常看重的。

  卢慧文说,体育教育这两年的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被纳入应试教育体系后,体育却变味了。中考要考“三步上篮”,于是操场上能看到很多三步上篮很标准的孩子:“但这就是孩子们喜欢的篮球吗?”卢慧文说,体育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课程和考试,而是要拓展到课外,包括建立校园俱乐部、校际联赛;教育者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内在的运动热情。

  万大宁委员也认为校园体育不应拔苗助长。他说自己年轻时候很爱运动,犹记得当年很多学校都有招牌体育项目,但现在这种气氛淡了许多。万大宁强调,运动是年轻人的权利,学校体育不应该强调功利性和竞争性,至少要帮助学生培养一种不同于“丛林法则”的竞争心态。作为校长,则应该从育人的角度选择体育项目,顺势而为。

  让体育的品牌效应不断溢出

  体育离不开品牌。一个顶级赛事、一座著名球馆、一家体育公司,其品牌影响力不仅在于体育,更会对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辐射和溢出。

  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委员在一份书面发言中说,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应有著名体育品牌,上海正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建议从体育资源各个环节入手,加快形成覆盖有关消费群体的体育产业品牌。

  实际上,不久前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是一个重要的专项,包括打造国际顶级赛事、培育本土赛事、提升体育产业化水平等具体举措。但对标国际一流,上海在体育品牌方面还有明显短板,比如没有举办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顶级赛事的经历,没有顶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没有顶级体育品牌。

  来自上海开放大学的杨平委员说,要打造全球体育品牌,必须大力培养高层次的体育人才,包括体育经纪人、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甚至是志愿者,这都需要政府支持。

  陆小聪委员说,讨论如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不能只关注体育本身。他建议政府着眼全市建立统筹机制,充分发挥体育的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上海应该结合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愿景,在这方面加强制度供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