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第一思想家”与“阿拉”城市的渊源

2018-05-07 08:56:21|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红色基因| “千年第一思想家”与“阿拉”城市的渊源

  今天,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如何记住马克思的生日,政治课老师习惯是这么教学生的“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哭”(即1818年5月5日)。说到马克思,人们就自然会想到恩格斯,想到《共产党宣言》,想到发表时这对睿智又充满激情的伟大学者还不满30岁。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卷之语,激昂中带有诗意,作者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从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170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最好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熟悉、最亲切的“陌生人”,这位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学说著作深深打动中国人,并被广泛学习运用。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一步步朝着马克思理想中的社会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4

图说:上海复兴公园一座纪念马克思、恩格斯的雕像新民晚报记者张龙摄

  不朽的马克思来到东方

  申城创下传播史众多“第一”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不禁发现马克思与“阿拉”这座城市有着非常深的缘分——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与重镇,在中国传播史册上的众多“第一个”“第一次”都在上海发生: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燃起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星星之火”,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成为一种必然。

  1920年初,陈独秀自北京返回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迁至上海,《新青年》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1920年5月,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率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成立后,更加积极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努力提高工人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积极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鸣锣开道。

  据史料记载,最早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广学会(英国伦敦布道会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的传教士韦廉臣于1887年创办的《万国公报》,“马客偲”和“恩格思”就是迄今所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早译名,该报还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部分思想观点。

  据专家考证,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1898年。这年夏天,上海出版了一部系统讲解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泰西民法志》,这是中国人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开始。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也作了简要介绍。1903年3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的日本人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本较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译著,书中称马克思为“一代之伟人”。

  1908年1月,《天义报》最早刊发了上海译者民鸣根据日文版《共产党宣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文译本。在此前后,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在《民报》《译书汇编》《近世社会主义》《德意志革命家小传》《新世界》等书报刊物上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及其主要理论观点。由此,马克思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开始了在中国大地的“徘徊”,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1919年4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16期上发表了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这期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作了比较系统而简明的介绍。当时由国民党人主办的《建设》杂志、《星期评论》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都是当时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19年至1922年间,中国共产党创党前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有20余种。这些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二是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三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介绍“新俄国”的著作。194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瘦石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完整本,除陈望道较早的译本外,这是194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6个版本中唯一由非共产党人翻译、在国统区出版发行的版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镇——商务印书馆当之无愧。

  陈望道受命翻译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沪上问世

  1920年2月下旬,年仅29岁的陈望道受《星期评论》主编人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的委托,开始潜心研究和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打算译成中文。可阅读之后,他放弃了自译的打算。后来《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向戴季陶举荐了陈望道,认为陈望道可胜任《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任务。于是,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又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供陈望道对照翻译。

  陈望道在家乡义乌的柴屋里,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把这部《共产党宣言》全部翻译出来了。4月下旬,陈望道兴冲冲地带着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稿连同日文、英文版书稿一同交给了李汉俊,请他和陈独秀校阅译文。李汉俊、陈独秀很快校阅完毕,最后经陈望道再次改定。《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最早准备由《星期评论》连载发表,但没有想到译稿完成后《星期评论》却已被迫停刊。当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得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已经译出,决定资助出版。为此,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建起了名叫“又新”的小印刷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终于在上海问世,所印千余册很快赠售一空。

  此外,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于1921年9月1日在上海成立,由当时担任党中央宣传主任的李达亲自主持。192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了第二个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经销马克思主义著作等革命书刊并印行党的宣传刊物,上海书店的经理是毛泽民。

  1925年,上海书店建立了自己的印刷所,并在国内外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书刊的发行网。

  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由华岗、成仿吾、博古等人翻译的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才又先后问世。所有这些中译本的出版都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

图说:错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提供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南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在上海撒下了无数“红色基因”——

  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渔阳里的记忆里闪耀着片片红光:一群觉悟的青年,以《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为阵地,把红色思想传向四方。

  新渔阳里,在“外国语学社”的招牌下,其实是为了掩护一批年轻人在此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新老渔阳里内,曾有一条百米长的连接这两条百年老弄堂的“马克思主义小道”,来来往往的都是些忧国忧民、充满理想的革命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信仰坚定、理想执着的共产主义战士。陈独秀,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1920年5月至7月,一直寓居上海。这是毛泽东的思想产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期间,毛泽东还多次拜访了正在酝酿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一生共7次来上海。他曾到老渔阳里2号与陈独秀会谈建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立志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中国革命领导力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6

图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新民晚报记者孙中钦摄

  上海翻译出版大量著作

  左翼文化运动助推传播发展

  左翼文化运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坚力量,广大进步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第一次有纲领、有组织领导开展的革命文化运动,也可以说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中国革命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特点,即党不但率领武装的军队,而且率领文化的“军队”,同时向统治中国的黑暗势力进攻。这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党的和党所影响的文化工作者陆续聚集到上海。他们冲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高压,在新开辟的革命的思想文化阵地上,展开了英勇的战斗。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正式成立。随后,中国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分别简称社联、剧联、美联、教联)以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也相继成立。10月,各左翼文化团体又共同组成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

  在左翼文化运动发展的进程中,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从1927年8月到1937年6月,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著作达113种之多。《资本论》(第1卷)、《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问世的。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注意宣传介绍辩证唯物论,这在20世纪20年代前期着重介绍唯物史观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有些著作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出比较准确的阐释,对于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并用来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还有些著作注意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真理。通俗的革命理论作品启迪了许多青年学生,促使他们的世界观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由此投身革命。

  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开展论争,是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这些宣传、研究和斗争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逐渐结合上。尽管这种结合还是初步的,但是已经使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新的面貌。

  此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诸学科也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著,成长起一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前后,始终非常重视文化宣传工作,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1920年8月,在上海的书店里,出现了最新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版权页上写着陈望道的名字。9月,将五四时期陈独秀创办并主编的《新青年》,作为小组的机关刊物,并且建立了新青年杂志社。11月,又更加旗帜鲜明地创办了《共产党》月刊。

  人民出版社成立后,先后组织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劳农会之建设》等著作,还编辑出版了共产主义丛书五种,以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先驱》半月刊努力传播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阵地之一。

  200周年

  一个世纪以来,“阿拉”对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是越来越熟悉。今天,我们仍然身处在由马克思所打开的历史空间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在21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里仍需聆听他的言说与奥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专家点评>>

  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之门

  当《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出现在上海的书店里那一刻,马克思主义便与这座遥远的东方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座城市,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立,并在近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成为《共产党宣言》的忠实传人。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门。

  正如本文所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申城创下众多第一。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是在上海;《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在上海问世;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是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文化运动也是在上海。

  中国的先进分子,因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于是在上海创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并将马克思主义传向全中国,欲推翻压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三座大山,救广大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马克思诞辰200年,中国共产党也创立将近100年。这一百年,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前赴后继,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正如李大钊在一个世纪之前所说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谭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