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敦煌女儿》5月23日试首演

2018-04-16 11:17:47|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5月23日试首演 30秒“变身”,讴歌大漠里的守护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上一分钟是25岁大学生,下一分钟是80岁老太……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中常常要在30秒“变身”。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上海沪剧院携手国内金牌创作团队历时5年打造的《敦煌女儿》5月23日在东方艺术中心试首演。昨天,《敦煌女儿》剧组邀请媒体和青年观众走进排练厅,提前品鉴剧中片段。

  场景穿插过去与当下

  《敦煌女儿》讲述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长樊锦诗50年扎根甘肃大漠,致力敦煌研究的人生历程,讴歌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昨天演的是第一场,樊锦诗回忆与敦煌学奠基人之一常书鸿三击掌,场景闪回到她从北京大学毕业初到敦煌,数着莫高窟石窟编号,面对壁画悠然神往,兴奋于第一次睡土炕,没想到出门就被“狼”吓了一跳,而常书鸿则审慎地打量着年轻人,“太多人来了就走,这个女孩能待多久?”

  《敦煌女儿》历经5年打磨,从原来按照时间线性叙事变为如今倒叙形式,场景在过去与当下之间不停闪回,剧情要求茅善玉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换装间隔只有30秒,“连戴个白发头套的时间都没有,换件衣服往身上一披,又出场了。”茅善玉尤为注意细节,过去时穿跑鞋,现在时穿皮鞋。演二十岁出头的樊锦诗,她扎扫帚式小辫而不是大辫子,凸显利落干练,“樊锦诗年轻时候很倔强,会唱‘我不是娇滴滴的上海姑娘’,激情澎湃;转眼到了80岁,要演出老年人的形体、眼神,体现沧桑经历。年轻时唱腔相对高昂,委婉动听,老年时候借鉴杨派唱腔,更加浑厚。”

  为打造一台高规格的现代舞台剧精品,《敦煌女儿》汇集一流创作团队,著名沪剧演员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分别饰演对樊锦诗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的三个人:一生支持她的丈夫彭金章;代表“敦煌之魂”的常书鸿;敦厚老实、兢兢业业的段文杰。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获得者杨林、张曼君联合编剧,多次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张曼君执导,资深戏曲作曲家汝金山担任音乐创作。

  设定写意抒情路线

  在敦煌采风时,张曼君面对常书鸿、段文杰年轻到晚年时候的照片忍不住泪水满面,她为《敦煌女儿》设定大写意、大抒情路线,“也许这与沪剧当年以生活流程、细节组装起来的编剧方法会有所不同。我们在上海沪剧院这个平台上、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格局中搭建诗化的叙述方式,在天井式的光照下展现一个人一生的守护,将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观众看到的舞台将是空灵的,但充满着丰盈的生活质感,同时又可以飞翔诗意的想象。”

  张曼君透露,《敦煌女儿》前四场侧重生活细节,后来转向“泼墨”写意,“给我们的挑战和陌生感比较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收获,有收获的人生才是值得纪念的,就像樊锦诗一样。”

  《敦煌女儿》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并入围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计划11月在北京大学上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