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国轮国造” 突破西方“高技术禁运”

2018-04-09 09:23:51|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中船七〇八所副总工程师费龙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研制的“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创多项亚洲之最 逐梦“国轮国造”,突破西方“高技术禁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左图:费龙(右二)在与团队成员研究设计方案。本报记者袁婧摄

  江苏启东码头,“天鲲号”正在上海振华启东船厂调试。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这艘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自航绞吸挖泥船,一周之内就可以在岛礁上搭建起一个“水立方”游泳馆大小的砂石滩。从来,人们经常听到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所谓“高技术禁运”,而现在“天鲲号”则被列为我国禁止出口商品清单。

  20年前,我国还只能设计产量150立方米、200立方米小型挖泥船。“天鲲号”设计主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说,这些年每当在直接进口与自主创新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他都坚持选择自主创新,这才有了今天的“天鲲号”。

  “国轮国造”,一定不能堵死自主设计这条路

  创新,之于船舶设计,尤其艰难。因为,这不仅取决于船舶设计师,首先得船东愿意尝试,还要看船厂能不能根据图纸造出来。

  这也是要实现“国轮国造”这简单的四字目标困难之所在!1987年,费龙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七〇八所,所里的老专家就将这个梦想植入了他的心底。

  当时,国产挖泥船只能用在水利部门,无法胜任交通部门疏浚港口航道的任务,大中型挖泥船几乎全部靠进口。国际疏浚船权威建造商曾断言,中国不具备研制4000立方米以上耙吸挖泥船的能力。

  老专家们希望,在费龙这一代船舶设计师手中,局面能够得以扭转。

  机会在1998年来临。这一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启动,急需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上海航道局提出“货改耙”的大胆设想,委托七〇八所进行这一国际上史无前例的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而立之年的费龙,出任该项目设计主管。仅用十个月,世界上首例“货改耙”———1.2万立方米绞吸式挖泥船“新海象”在中国获得成功!

  紧接着,“新海虎”“新海凤”“新海牛”“通途”“通程”等一系列大型疏浚船的设计方案从费龙团队手中诞生。

  “要后来居上,就必须绕过领先者的专利篱笆!这也是创新的困难所在。”费龙说。

  2013年,费龙带领团队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3.8万立方米巨型耙吸挖泥船开发,2016年又攻克用于岛礁建设的5000千瓦绞刀功率大型绞吸挖泥船关键技术。去年11月,“天鲲号”下水,费龙觉得,自主设计能力的提升,已在追逐挖泥船“国轮国造”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要有敬畏之心,设计不过一年半载,船要用几十年

  年过半百的费龙,如果头发不染,就是满头白发了。这20多年,每设计一条船,他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设计一条船,不过半年一年,可这条船,一用就是几十年。“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说,有时候,扶梯倾斜度平缓一些、空间设计紧凑一点,就能为船员航行的每一天带来舒适,给船东带去更高效益。

  尽管费龙领衔的设计项目在行业中有口皆碑,但他念念不忘的却是那些曾经的失误:有一艘船刚下水就触底漏水;新船试航时,一个浪打来,就将船艏外板打得变了形……

  费龙认为,只要船还在图纸上,就必须尽量根据船东需求,修改得更经济、高效和合理。在为天津航道局设计1.5万立方米挖泥船“通途”时,设计已近收尾阶段,费龙突然接到船东电话,希望加大到1.8万立方米。这一改动意味着挖泥船从大型迈向超大型,船厂的建造周期至少延长半年。2008年船市火热,船厂船位档期难求,这可怎么办?

  “这样做,的确明显提升了挖泥船的经济性!”费龙决定,改!不过,为了不影响船厂工期,他想出了在原设计中插入分段、加入浮力舱的办法,既满足了船东的要求,又使整个工期基本保持不变。

  七〇八所海洋工程部李志雨是费龙的研究生,他深深感到,老师设计中的每一点滴“神来之笔”,都离不开踏踏实实的研究。同时,及时将造船行业不断更新的标准、规范用到设计中,也是费龙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在设计时多点考虑,多争取到几个船级符号和标志,就可能为船东带来潜在的利润空间。

  事情是干出来的!瞄准开拓风电“蓝海”

  “国轮国造”并不单纯是争一口气,而牵涉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最初,国外垄断大型耙吸挖泥船,我国只能整船购买。后来,可以卖设计,但必须强制搭卖相关疏浚设备,价格也高得离谱。当我国具有了设计、建造能力后,价格、售卖条件都有了很大松动。

  “我们不能总跟着别人跑!”闯过了这一关,费龙又将眼光放到新兴的船舶市场———海上风电安装设备。

  可再生能源中,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却技术难度大、安装成本高。“十二五”时期,原本计划发展5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可由于安装能力不足,只完成了一小部分。

  2009年,费龙从欧洲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中,感知到了中国未来海上风电安装设备的需求。于是,他向所里提出介入这一领域的建议。当时,海上风电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在第一艘风电安装船的研制过程中,连投资人都失去信心,撤了资。可费龙不泄气,又找来第二个投资人……

  终于,“精铟1号”诞生了!原先,海上风力达到六级时,就无法进行风电设备安装,而现在七八级风的海况下也可以进行作业;原先,每年的海上安装季节只有半年左右,现在则可全年进行。这使得海上风电产品的安装费用下降了近一半!

  近两三年,船舶市场低迷,但七〇八所的业绩却逆势上涨,其中就有来自风电海工项目的贡献。如今,该所已占据了国内风电安装海工市场的60%以上。

  成绩是干出来的,创新更是闯出来的。去年,在七〇八所,由费龙领衔的海工领域“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他的科研之路也翻开新的一页。

  人物小传

  费龙,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被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授予“船舶设计大师”称号。他长期从事海洋平台和工程船设计工作,参加了近百项海洋平台和工程船项目设计工作,多次担任钻井平台、起重船、挖泥船、半潜式转载平台、风电安装船等重大和技术复杂项目设计主管、总设计师和课题负责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