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坐标中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2018-03-02 13:37:40|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厚植与“五个中心”建设、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相适应的未来竞争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在新时代坐标中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2018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正赶往北京,履行职责、参政议政。

  过去的一年,上海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实现“四个新作为”。2018年年初,上海又在全市上下开启“大调研”,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努力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作为上海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亲历者,代表委员们满怀信心赶赴北京参会,他们要传递这样一股“精气神”:上海,一定能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编者

  就在几天前,国产大型客机C919再获大笔订单,中国华融旗下子公司一口气购买了30架C919客机。至此,C919大型客机国内外用户达到28家,订单总数达到815架。

  C919“一飞冲天”,不仅赋予“上海制造”新的优质内涵,也展现着“上海服务”新的保障能力———在产业支撑上,浦东新区已形成集设计、制造、配套于一体的商飞产业链,《浦东新区民用航空产业“十二五”及远景规划》的快速出台更为民用航空产业指明了长远方向。

  全球竞争日趋激烈,既有优势并非一成不变。上海未来靠什么参与全球竞争,靠什么成为卓越全球城市?在新时代的坐标中,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是明确的抓手———只有构筑起难以被人取代的战略优势,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增创先发优势,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浦东新区刚刚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要引领优势,打造“科创引领新高地”,向“高端集群、标识独特、示范引领”迈进。这其中,“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动能”成为一大亮点。

  “我们将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三个新兴产业领域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在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唐石青的计划中,去年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是800亿元,到2020年力争超过1300亿元;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要从去年的585亿元跃升至三年后的800亿元,而民用航空领域的产业规模也将在202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逐渐形成支撑浦东制造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

  同一时间,普陀区发布的营商环境新措施及“3+5+X”产业政策体系,也将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放在重要位置。普陀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是普陀区明确要发展的新兴产业,对年度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的机器人企业,以及对经认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属于国内首台(套)机器人、控制软件系统的,普陀区都将给予资金扶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增创先发优势,需要抓住创新这个最重要的动力源,在培育明天的经济增长点、谋划未来的竞争优势上花精力、下功夫。

  在上海,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人期待。盒马鲜生、星巴克烘焙工坊等新消费破土而出,是“上海购物”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去年11月,《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上海在各个核心领域已前瞻布局;去年12月,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创50条”激活了“上海文化”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为“上海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造品牌优势,相辅相成体现综合实力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要有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势。在上海市政协委员万大宁看来,擦亮上海的城市品牌,不能用割裂的思维看待“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是你中有我、相辅相成的,形成合力才能构筑起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

  2.8公里,94个景观节点,26.2万平方米工业遗存被注入全新内涵———这是杨浦滨江给人的全新印象。在杨浦滨江整体规划中,“四大品牌”的元素相互交融:一步一景、和谐共生的滨水空间以及沿线规划的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徐徐描绘出一张“上海文化”的新名片;沿线将建设各类高端商务商业载体300余万平方米,是“上海购物”转型发展的新动力;立足杨浦区“双创示范基地”,一大批科创企业未来将驻扎在滨江水岸,又会让沉寂的“工业锈带”焕发出新的“上海制造”的活力……

  打造上海的城市品牌,就是打造出一座城市最具识别度、最能体现综合实力的标志,融入城市精神,与城市的气质和品格融为一体。“四大品牌”是明确的抓手,当它们相辅相成,体现的就是创新的力量。万大宁认为,“四大品牌”建设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的结果最终要满足社会的公共利益,在‘四大品牌’建设中,就要体现在创新结果的稳定性、创新成果的多样性、高效性和道德性。”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这又是一次全方位体现上海品牌实力的“秀场”:把全世界优质产品和服务贸易通过高效、便捷、安全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上海服务”;展会所带来的商品流、人流、信息流的大增,是打造“上海购物”、提振“上海制造”的绝佳契机;而展会本身所带动的影响力,又将把“上海文化”这块“金名片”擦得更亮……

  全领域协同推进,制度供给为创新铺路

  打造上海“四大品牌”,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需要提供整体性、系统性支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骆大进用“全领域协同推进”来描述对于共性服务需求的整合,“上海要着眼于创新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需求引导、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人才集聚、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等各个领域协同发力,构建多维度的创新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为创新之路打通‘奇经八脉’。”

  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从全局角度切入的改变越来越多。从上海多个委办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上海今年将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迈出一大步”,构建起多维一体的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平台:以工商网上注册登记系统为基础,整合相关部门涉企服务信息,构建全新统一的涉企数据库,将过去“几十个小门”打通为“一个大门进出”新模式,用“店小二”式的优质政府服务助力“四大品牌”发展。

  发展“四大品牌”,构建战略优势,人才是根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相继出台了“人才20条”“人才30条”,将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安部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10条”措施也已正式实施,让上海得以更加便捷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表示,上海正加快品牌建设的步伐,品牌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品牌发展新动能更加充沛,“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下一步,上海将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继续推动‘上海质量’向‘上海品质’升级,从构建体系标准入手,大力培育标准化服务市场,通过制度供给,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构筑上海在新时代的战略优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