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六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全国不少高速公路都出现了拥堵情况。北京的交管部门通报显示,进京的京哈高速、京藏高速等也一度严重拥堵。可喜的是,北京等地的交警部门在春运返程的高峰时刻,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通报路况,并及时提出行车建议,帮助返程的自驾族绕过拥堵路段加快行程。
“交管部门的这一做法非常值得肯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现实层面来说,这一做法是为回乡探亲人员提供了返城工作的便利,实实在在地排解他们回老家过春节的往返交通困难,有利社会和谐;从更长远的宏观层面说,这体现了政府和国有企业对春节这一中华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回家团聚,是春节最核心的文化诉求,因此政府通过服务回乡者,以及调整假期时间等诸多行政手段,使千千万万个家庭在春节期间得以顺利团聚、春节后得以顺利返回工作岗位,这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怀。”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宝库
“中国的春节,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生存智慧。”李松说,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既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又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我们应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加深对春节文化的认知。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系中最重大的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系源自农耕文明,它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是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间制度和节日体系,蕴含着异常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诗意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魁立说,现在体现在我们中国人身上的时间制度,不仅有公历、阳历,还有农历、阴历,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渊源。我们的两套“节日体系”,既有元旦、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也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各有不同内涵的节日将我们的生活点缀得色彩斑斓、意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全民认同的这两套节日体系,目前其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城乡尚各有侧重。相比较而言,乡村更重农时,也更重视农历的节气和节日;而城市居民则因为更多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以及工作地与居住地分离等原因,因此更看重公历的节日。但惟有春节和国庆节,是全国城乡居民均最为重视的两大节日。
春节里,加拿大为庆祝中国春节,给尼亚加拉大瀑布打上了红色灯光。纽约帝国大厦、莫斯科奥斯坦金诺塔、澳大利亚墨尔本观星摩天轮等世界知名建筑,也纷纷披上“中国红”,齐贺中国春节。“现在,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当地政府都开始在华人聚居的城市或社区庆祝中国春节,有的国家邮政部门还和中国邮政一样发行中国人特有的‘生肖邮票’,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体系,不仅对内促进和谐,增强认同,而且对外成为民族身份的一种标志。我们的节日体系,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李松说。
春节,是构建文化认同的过程
大多数中国乡村过春节是怎么过的?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在四川、河南等地,除夕之夜还要祭奠逝去的亲人。大年初一,子女要祭奠祖先、向家中的老人请安。然后是亲戚之间的相互拜年,由核心家庭向同宗同族扩展,最后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节,是跨姓氏、跨宗族,甚至整个村庄、社区的狂欢。整个春节的过程,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族,甚至一个村庄、一片乡村的文化认同的过程。在过去一年中,如果有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同宗亲戚之间的、邻里之间的,甚至不同村庄之间的龃龉不和,都有可能通过春节期间的拜年、问候、走动等活动进行化解磨合。用学术的语言来表达,春节既是安顿个体精神、休憩心灵的时间节点,也是构建起社会与组织的共享价值体系和认同,还是联系个人与家庭、家族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内在的文化力量。
李松认为,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制度化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如此的明确和不可替代,以至于我们必然地将其放置于节日所有社会问题的顶层。作为人类生存智慧的财富,精神意义上的节日文化传统是这笔社会财富的核心价值。因而,春节在中华民族的节日中具有非常崇高的神圣性,是中国节日文化中一个最华彩的篇章。当然,春节的确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但它在兼顾物质层面的同时,必然更偏重精神层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各地政府部门和文化团体,在春节期间推出各种民间戏曲和舞蹈活动,使我们的春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年味”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