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被业内视作提振基层医疗的“强心针”上海:让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
在虹口区欧阳街道举行的家庭医生集体签约仪式上,百余名居民集体签约家庭医生。本报记者袁婧摄
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在龙柏三村居委会内的家庭医生工作室,专业的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治疗服务。本报记者袁婧摄
增加全科医生的收入来源、加大职称晋升倾斜力度……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发布会,解读该《意见》提出的若干改革举措。
这是近年来我国围绕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一份重要文件,也被业内视作提振基层医疗的“强心针”。对接国家部署,上海也在全面推进全科医生的培养与发展,一系列政策就是要让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
医学院校“认领”育人任务
全科医生不可能在一天炼成,教育培养是重要环节。有关教育培养,该《意见》提出,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专硕研究生教育等多种途径,扩大全科医生的培养规模。
记者了解到,上海在2006年启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除了大学院校理论学习以外,还必须完成市级临床实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实训。
上海知名医学院校很多,悉数“认领”到育人重任。比如,由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委托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负责转岗培训的具体实施。上海提出,各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覆盖面和培训合格情况,纳入年度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原则上,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符合条件的人员必须进行全科转岗培训。
既要培养人,更要留住人
该《意见》同时明确,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
上海的全科医生有多少“家底”?记者了解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健康管理需求高,上海全科医生有7000多人,已超过国家2020年每万居民2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
一手要培养人,一手也要留住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表示,《意见》在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方面落笔不少,提出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增加全科医生收入来源、职称晋升加大倾斜力度等。
上海近年也着力探索建设“留住人的制度”。在建立符合基层服务特点的薪酬改革制度中,注重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从3%-5%提高到6%-10%),评审中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技能、业绩考核。此外,上海还较早开展以“订单服务”、人才补贴政策等促进远郊全科人才培养的力度。
“全科医生”不等于“家庭医生”
谈及全科医生未来发展,专家提醒,首先要明确“全科医生”不等于“家庭医生”,这一点是基础认识。
曾益新在昨天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环节中表示,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守门人”有两个含义:一是全科医生绝大部分都应该是工作在基层,在社区,在乡镇,甚至在村里面,在老百姓的身边,居民有不适第一时间可以求助全科医生。
二是全科医生工作在社区,可以宣传、普及、推广健康理念,可以更多地从事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来减少疾病发生,或把一些疾病及时控制在早期。
在专家看来,这些说法较为明确地给出了现阶段我国对全科医生的认识与定位,即明确全科医生绝大部分“下沉”在基层,也提出他们不仅承担治疗任务,也要承担起疾病预防的功能。
在上海的社区里,作为一名家庭医生首先必须是全科医生,这一点在全国起步算高的。据悉,上海也鼓励全科医生拿“四证”,包括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希望他们能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
上海有较好的基础,但也得看到全科医生仍有不小缺口。如何减少全科医生离职率、拓宽其职业道路,让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助力分级诊疗、助力健康中国,是上海及各地都需要继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