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启动会在上海举办

2018-01-22 10:45:53|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171家单位成全国首批房颤中心建设单位 开启房颤规范化管理新时代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图说: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启动会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举办 左妍

   我国房颤患者人数超1000万,新发患者不断增多,因房颤导致的卒中患者每年更是多达52.5万。然而,房颤的规范化综合管理一直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点和难点。1月20日,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启动会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举办,国内171家单位入选首批建设单位;包括市十医院在内的47家单位入选首批心房颤动介入诊疗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将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综合管理体系。

   房颤管理尚存问题

   “房颤病人的中风概率为正常人的5倍。不少房颤患者平时没有症状,发生了脑中风,检查后才发现是房颤引起的。”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介绍,房颤发作时心房跳动快,不规律,心房没有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卒中。

   数据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300亿人民币,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49亿,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黄从新告诉记者,在我国,房颤的早期诊断率和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患者知晓率仅为 40%。虽然服用抗凝药物是降低房颤患者死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但出于对抗凝治疗中出血风险的顾虑,房颤患者抗凝药应用率仅有30%,药物治疗不规范;而且,房颤诊疗新型技术的发展推广也存在区域失衡,基层诊疗水平有限;再加上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不足,长期治疗依从性较低,这些都导致目前我国房颤管理水平较低。

   规范治疗全程管理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中心及房颤综合管理体系,可有效提高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改善长期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率,是降低房颤发病、死亡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2016年,中华医学会、中国健康联盟正式发起成立中国房颤中心。2017年,经过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认证,包括市十医院在内的首批171家医院正式授牌为“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

   十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教授表示,现代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模式,已不只局限于胸痛的急诊急救环节,而是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教育、诊疗、康复以及随访管理,最终打造一个心脏病患者关爱体系的闭环,其中就包括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的建设。“一方面,要对患者一体化管理,从医院到家庭无缝隙对接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多个心脏病亚专科学组的整合,实现心脏病全面高效诊治,以患者为中心来共同制定一个最好的优化方案。”

   捂“耳朵”防卒中

   昨天,中国房颤中心还发布第一批47家心房颤动介入诊疗技术(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左心耳封堵)培训示范基地名单,并在十院举行了左心耳封堵高级培训及手术演示全球直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为50名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或房颤治疗一站式手术。

   徐亚伟介绍,预防房颤卒中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通过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这也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虽然华法林及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卒中事件的发生,但仍存在出血、用药量不足、依从性差等缺陷,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用药疗效不显著或存在抗凝禁忌,房颤卒中隐患仍然存在。由于目前已知引发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血栓主要来自左心耳,封堵左心耳成为消除该隐患的新方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也已得到证实。十院是我国最早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医院之一,累计完成的左心耳封堵术病例居全国前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