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往往更有戏剧性!14日晚在云峰剧院上演的原创话剧《星期日工程师》,让观众通过“星期天工程师”命运的转变,看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时代进步的脚印、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轨迹和改革开放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累累硕果。
图说:《星期日工程师》剧照 官方图
曾经,差点坐牢
先来名词解释一下,什么叫“星期日工程师”?确实,对于昨天很多年轻的观众来说,这很陌生。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名词在上海很多人都知道。那会,在每个周六的傍晚,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或轮船码头,你都会看到一群人,他们总是身穿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卡其布中山装,风纪扣扣得整整齐齐,拎着人造革的包,等车出发……到了星期日傍晚,还是同一个码头车站,你还可以看到他们回来的身影。第二天一早,新的一周开始,他们依旧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大专院校、研究所、国有企业……上班。“星期日工程师”就是这群人,利用当时一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去到上海郊区或长三角县市兼职,帮助那里的工矿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创造了切实的经济效益。
图说:《星期日工程师》剧照 官方图
据悉,当时全国有大概600多位这样的“星期日工程师”。然而,在那个刚刚粉碎“四人帮”、人心与社会风气乍暖还寒的时代,这样的举动是有争议的。当时最著名的莫过“韩琨事件”——工程师韩琨在接受社办企业的聘请之后,利用星期日的休息时间,从市区乘车、摆渡,辗转奔波,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精心研究并开发出新产品,不仅帮助一家濒临倒闭的社办企业起死回生,还为国家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这家社办企业为了报答这位工程师所做的贡献,先后给他发放了报酬、奖金3400余元。这居然成了他“收受贿赂”的罪证!检察院以“受贿罪”对这位工程师“立案审查”,差点搞得这位工程师家破人亡。
话剧《星期日工程师》正是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回顾了那个需要勇气去探索的岁月。
图说:故事的原型人物工程师韩琨 资料图
反转,一个见证
后来的事情,在剧情中也慢慢铺陈开。后来因为基层党员干部刘正贤、正直记者谢军等坚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人们破除万难、大胆坚守、勇于担当,最终不仅使韩琨洗刷冤情,还为中国知识分子卸去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光明日报》的仗义执言也迎来了社会的剧烈反响。“星期日工程师”这一划时代的新称号又一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令众多知识分子及改革的先锋们大呼畅快。
作为一个80后的编剧,对于这样的题材和人物,王丽鹤在创作时抱有极大期许,她在和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当时韩琨所在的钱桥乡党委书记刘正贤的多次对话和采访中,了解到了那段岁月的风云激荡。“在我看来,在那个年代韩琨他们这个群体有一个共性,都有普遍的家国情怀,愿意为祖国建设付出,哪怕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王丽鹤说。
图说:《星期日工程师》剧照 官方图
时过境迁,再回首往事,不禁唏嘘。昨晚刘正贤也来到剧场看了这出戏,“当年大家都很穷,一起开了个会,看到了一个致富的希望,就把工程师请过来,没想到却惹上了事情……”刘正贤说,“艺术节能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这是对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
从前的故事,总是提醒我们去铭记和纪念,同时也激励年轻人“改革开放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