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引进“世界一流”为传统木偶艺术赋能
文汇报  2018-11-13 10:31:53

  原标题:引进“世界一流”为传统木偶艺术赋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①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的《最后一头战象》剧照;②俄罗斯鄂木斯克木偶剧团的《拇指姑娘》剧照;③意大利LaCapraBallerina木偶剧团的《梦游仙境》剧照;④德国第五车轮剧团的《西部牛仔》剧照。(均上海木偶剧团供图)制图:李洁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作为“节中节”的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集结九个国家和地区的13家优秀木偶剧团和百余名木偶艺术家们汇聚上海,共带来50场演出活动,呈现当下国际木偶舞台的诸多探索创新。

  其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的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该剧创下许多第一:对于院团来说这是第一次从小舞台走进大剧场,第一次在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联合制作中,携手英国一流技术公司;对于中国木偶来说,这是第一次尝试传统木偶技艺与现代机械的结合,更具突破的是,如此大型的木偶,放眼世界舞台也难找出第二个。

  国际木偶联会副主席凯伦·史密斯看完《最后一头战象》,对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说:“真的是太震撼了!只有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能拿出这样的作品!舞台上的人、偶、音乐、舞美、视觉效果甚至演员的服装都融为一体,如此和谐!”

  在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背景下,上海木偶剧团先后推出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创世神话木偶剧《创世—补天》等题材各异、木偶皮影形态多样的作品。其所代表的海派木偶不断寻找与当代对话的审美范式,敞开门引进电影、话剧、多媒体视觉艺术,始终走在创新探索的最前沿,彰显出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海派文化精神。

  开放集纳资源,谋求舞台突破与院团转型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木偶艺术,无论在东西方舞台,主要为儿童观众服务,被视作“小舞台”的艺术。《最后一头战象》的幕后,是一个院团面对重大创作艰难的转型。早在四年多前,就有业界专家把沈石溪的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推到何筱琼面前。这部小说讲述了人象间的复杂情感,呼唤和平,也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题内涵深刻,是难得的好故事。

  对于一个长期驻守容纳一两百人的仙乐斯演艺厅、服务儿童观众的剧团来说,要做一个大型舞台剧作品,首先面临的是资金人才资源的挑战。2015年,由英国国家剧院制作的《战马》,以中文版再度“驰骋”京沪舞台。仿佛一下子点燃了主创的激情:“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试一试!”何筱琼把《最后一头战象》看作是挑战大型木偶制作表演的创新之作,更看作院团真正走向当代剧场大舞台的转型之作。

  这份雄心吸引了话剧导演何念、作曲家彭飞、参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多媒体设计的英国59公司等一批国内外顶尖资源加入其中。随后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也给予扶持,而作为艺术节委约作品世界首演前,先是作为艺术节演出交易会的开幕推介,把全球顶尖剧院、艺术节等演艺机构的掌门人目光锁定在这个创新项目之上。

  自主研发创新,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兼容并蓄

  集结全球“外脑”智慧与优质资源能让作品产生“乘数效应”,对于一个以木偶立身的院团来说,“战象”才是那个“基数”。上海木偶剧团过去的表演创作以杖头木偶为主,这样的木偶高不过七八十厘米。而放眼海外,大型木偶多作为巡游,鲜见于舞台,更不必说是与大象等体量的巨型木偶。

  与其说是技术上难以克服,不如说是定式思维难以打破。对于常被贴上“小”标签的木偶艺术来说,一旦跳脱杖头、布袋、提线木偶的传统制作表演范式,如何去展现木偶的“大”?听说《最后一头战象》首演,全国兄弟院团纷纷来沪观摩。当三米多高的“战象”现于舞台之上,同行最惊讶的是这竟然是剧团培养的85后年轻制偶师冯呈祥主导的自主研发成果。让“战象”站起来,冯呈祥用了一年半。在一遍遍磨合探索中,他终于找到了通过HDPE(高密度聚乙烯)泡沫、碳纤维与藤条等多种材质相结合的方式,让“战象”在艺术感与真实性上找到了平衡点。这个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这次研发打开了他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格局——任何新技术、新材料、新样式都可以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研发创新离不开传统技艺的支撑”。

  包容多种形态,在自我更新中引领行业风尚

  受邀参与艺术节展演的海外艺术家带来精彩表演的同时,也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艺术创作活力与气魄。新西兰、俄罗斯、塞尔维亚剧团艺术家盛赞“战象”:“继《花木兰》之后,你们又一次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他们口中的《花木兰》,将多媒体和皮影戏两者大胆融合,借由电影镜头的美学呈现巧妙融于一体。该剧一改过往的皮影风味,呈现出水墨画般的唯美图景。它走出国门,先后斩获塞尔维亚“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和俄罗斯鄂木斯克“金小丑”国际木偶艺术节的最高奖项。

  这两年,通过举办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引进的不少海外剧目,又带给木偶剧团许多灵感。今年初,剧团邀请新加坡导演,在《创世—补天》中尝试传统木偶与现代立体光影结合,又摘得今年的“金火花”多项大奖。

  上海不是木偶剧的发源地,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创新、自我更新,引领全国行业创作风向。对此,何筱琼很自豪:“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这就是这座城市孕育的海派精神。”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