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老百姓要办许多社区事,往往要奔波到街道、镇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耗时耗力。近日,记者在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市新小区看到,居民更换就医本等,不再需要跑远路,转角在“家门口”的服务站就能一窗办理,轻松“搞掂”。
据了解,浦东新区从去年起,探索把7大类147个民生服务项目下沉到居村委,通过全覆盖建立“家门口”服务体系,已建成1200多个家门口服务站,打造老百姓的15分钟“服务圈”。
常用社区事项当场办结
在市新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里,一名“全岗通”社工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常用事项的一窗办理流程。通过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服务站工作人员可以视频连接到居民区所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相关窗口。根据居民提出的办事需求,可以帮助居民让视频另一端的窗口工作人员当场办结相关事项。
图说:陆家嘴街市新居民区的家门口服务站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一名正在办事的居民告诉记者,过去要换就医本,需要到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拿号、等待。自己家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还有几站路,来回一趟至少得一两个小时。现在家门口服务站就能一窗办理,前后半个小时就解决了。“过去是‘干部动嘴,百姓跑腿’,现在是‘百姓动嘴,干部跑腿’,觉得很暖心。”居民表示。
不但办事方便了,这个“家门口”服务站里,还成为居民们的“公共客厅”,每天的“排片表”都是满满当当的。读书会、公益讲座、合唱班、书画班、拳操班等活动琳琅满目,让居民们乐不思蜀。有老人开玩笑说,现在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在服务站里度过,“不是在服务站,就是在去服务站的路上。”
拿出十八般武艺
记者采访后发现,浦东新区的家门口服务站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摊大饼”,而是根据居民不同情况、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十八般武艺,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也是“蛮拼的”。
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建立,居村委工作人员也从“政府视角”转变为“百姓视角”。过去村居委大多是“一人一桌一电脑”,现今许多“家门口”服务站做到“共享工位、共享电脑、共享空间”。比如,高行镇紫翠居民区书记办公桌设在首问接待桌旁,东力新村居民区书记每天保证1小时首问接待。周家渡街道昌五居民区考虑到居民通常下班后来办事,将服务站延时至晚上8时。
图说:许多居民把这里当成了“公共客厅”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金桥碧云国际社区是上海最大的国际社区,家门口服务站则力求“高端洋气上档次”。根据碧云区域特点,金桥管委会、金桥股份公司、金桥镇合力,打造有特色、有品牌、有口碑,涵盖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和社区管理7大类内容的涉外“家门口”服务站。通过积极对接、梳理排摸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服务项目“菜单”,供中外居民“点单”,提升中外文化融合度。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组织区域内的中外居民参与社会管理,增强精细化社区管理的自治力量。
“家门口”服务满意不满意,老百姓来打分。目前,浦东新区已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群众测评机制,确保群众评价占比不低于70%,并把考核结果和社工薪酬待遇挂钩。洋泾街道为此开发了社工助手APP,设置了居民直接评议功能,在社工完成工作流程后,居民可从“服务态度”“服务能力”两个维度做出评价,评价结果直接提交街道职能部门,用于社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