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康管理进社区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静安区以点线面结合,立体化推进 “康健工程”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这是迈入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来自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高血压患者总人数为600万,糖尿病35岁以上患者人数超过350万,健康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在老龄化程度极高的中心城区静安区,近年来集全区之力,聚资源配置,扎实推广和实施健康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做实“康健工程”进社区为载体,把服务居民健康生活、提高全区健康水平作为一项全流程、全闭环工程。健康管理,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重在从医疗转向预防为主,也聚焦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在静安区,通过点线面结合立体化推进的 “康健工程”,健康管理进社区有了丰富的打开方式和实现途径。
多维度融合
实现健康管理组织有形覆盖
近年来,静安区从 “点”上入手,打造功能丰富、形式多元的健康服务平台。
比如,在街镇层面建立 “康健驿站”。由政府出资筹建专业团队管理,每个 “康健驿站”都配备了齐全的检查仪器,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检测服务,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高自我管控慢性病的能力,目前已在全区8个街道设立 “康健驿站”。
此外,在居委会层面普遍设立 “康健苑”。建在家门口的 “康健苑”,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获取健康知识的平台、交流养生经验的平台、以及实现健康自我管理的平台和培育志愿者服务的平台。目前已在各社区建成 100个 “康健苑”。
通过 “康健驿站”和 “康健苑”这两大平台提供的健康检测服务,全年共惠及居民超过20万人次。
此外,静安区还强调点线贯通,不断增强健康服务输出效率。临汾路街道在全市创设了首辆 “社区健康直通车”,车上配齐了各类自测仪器和设备设施,以其特有的机动能力,服务周边邻近社区居民,开展流动的健康状况检测。目前, “社区健康直通车”以每周2次,每次惠及100人的频率高效运行,扮演着区域内流动健康卫士的角色。
该项目正探索结合各类健康宣传节点,聚焦健康 “顺风车”的辐射效应,力求惠及更多居民。
自 “康健工程”启动至今,静安区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医学院校,为社区志愿者及骨干免费举办了3期 “健康管理师”培训、2期 “公共营养师培训”、1期 “社区心理咨询师”培训。
“健康管理师”在健康干预上可以引导居民掌握健康知识, “公共营养师”可以指导居民合理配制营养膳食,“社区心理咨询师”更是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缓解、排除年轻人的心理负担。这些培训以浸润式教学、互联式沟通、实践式体验,调动学员积极性,提升教学互动效果。目前全区已培养300多名 “健康管理师”、100多名 “公共营养师”和50多名 “社区心理咨询师”。这些队伍的力量正在为推动、引领 “健康静安”的体系建设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立体化推进
着眼健康管理格局有效构建
静安区始终立足于高站位、着眼于大格局来整体推进 “康健工程”。
顶层设计上,将 “康健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工作之一,大力推进实施。印制 《2018年静安区推进 “康健工程”工作材料汇编》,包括 《静安区 “康健工程” (社区)实施办法》以及 “康健工程”审计和项目评估办法等配套文件,以清单化形式、科学化管理进行分门别类指导,以数据化、动态化作为目标考核依据,以绩效化、满意率测评压实工作责任,培育和壮大 “康健工程”的植基土壤。
领导机制上,坚持以“齐抓共管、分工负责”
和 “强化属地、落实责任”相结合,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区级层面成立 “康健工程”项目推进工作组,由区社建办、区卫计委、区体育局为成员单位牵头指导,会商具体落实 “康健工
程”的项目推进和布点推广;在街镇层面建立 “康健工程”推进小组,具体操作“康健工程”实施计划和进展跟踪,全面激发社区共治活力,形成 “区街合力”的工作格局。
工作机制上,坚持以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参与、街镇实时运转的“三位一体”工作推进方式,确保工作机制高效畅通。比如,建立工作例会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一次 “康健工程”推进大会,全面统筹工作部署,明确工作努力方向;各职能部门每季度召开 “康健工程”例会,摸清工作底数,加强督查指导;各街镇每月例行召开 “康健工程”情况通报会,落小落细计划实施方案落地生根。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集聚区级职能部门与街镇资源互通共享的 “蓄水池”,
全方位拓宽联手合作渠道,深层次增强发展潜力,多领域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康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定位。
制度化支撑
确保健康管理能级有力提升
首先,组织化推进。 “康健工程”作为2018年静安区政府重点工作,全区充分认识到推进 “康健工程”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方主动协调,条块运作有序。在经费保障上, “康健工程”经费列入年度预(决)算,与财政资金匹配,科学编制单位部门预算,确保经费保障到位。制度保障上,认真探索 “康健工程”运行的各项工作制度,在摸索实践中形成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活动计划制度、财政支出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等,把长远愿景和近期规划通盘考虑。组织保障上,建立领导组织有力、功能定位清晰、责任分工明确、节点推进适度、过程管理规范的工作体系,确保 “康健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能级提升。
其次,信息化保障。通过大调研的科学数据,以老百姓最贴近、最迫切和最现实的健康目标需求,有效探索运用大数据,及时反馈动态、捕捉需求导向。为此, “静康驿家”微信服务号孕育而生,正式上线为“康健工程”提供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信息,居民可在 “静康驿家”上直接看到 “康健工程”推进概况,“康健工程”工作指南,形成信息互通,功能互融的信息综合服务体。同时上线 “康健驿站”及 “康健苑”地图和健康知识题库在线答题程序,通过链接线上地图方便居民精准找到需要健康服务的项目,在线答题窗口更能有效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知识了解的兴趣和爱好。
再次,专业化管理。未来,静安区将以 “康健苑”、“康健驿站”为社区健康指导、服务的主要阵地,以培养 “健康管理师”、 “公共营养师”、 “心理咨询师”为中坚骨干,以吸收志愿者加入为主渠道,配合区卫计委的“家庭医生”以及区体育局的 “健康指导员”,形成 “3+2”的健康专业指导志愿团队,从医疗、饮食、心理、运动等角度,定时、定点、定人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同时构建起一体化、全过程、免预约的高效服务模式,面向居民展现组织有力、服务有方的 “康健工程”,以此打造一张上海发展新亮点的靓丽名片。
题图:临汾路街道的 “社区健康直通车”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01:在曹家渡街道,居民可以在家门口的健康管理 “加油站”体验到便利的服务。
02:江宁路街道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思路,在专家指导下,尝试用音乐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居民减压。
03:宝山路街道和上海静安区康健驿站服务中心合作,联手打造社区 “大健康”模式。
04:彭浦新村街道,在市区各大知名医院的专家会定期下社区为居民服务。
05:共和新路街道为居民提供在线健康体检服务,方便了众多行动不便的老年病人。本版图片:本报资料照片
■健康管理进社区案例精选·大宁路街道
“健康管理不出社区”成为现实
大宁路街道,这是静安区 “康健工程”的第一批试点单位,街道将于今年底之前完成全部22个居委会的康健苑建设。家门口的康健苑全年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检测服务,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居民疾病的发生发展。
街道层面,设立了 “康健驿站”,配备了隧道式全自动医用血压计、智能血糖仪、人体成分分析仪、超声波全自动体检机、生化血脂分析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心电图机、骨密度仪、肺功能检测仪、体质辨识一体机等,全年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检测服务。
居委会层面,每个康健苑点都保证了15平米以上的活动空间,配备了血压计、血氧仪、听诊器、身高体重测量仪等设备,制作了健康宣传版面。
实践中, “康健工程”的服务内容和内涵不断得到提升和延展。
比如,定期开展慢病监测服务,举办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专题讲座或咨询服务。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服务对象缓解不良情绪。大宁社区内很多老人是来沪帮子女带小孩的,语言隔阂,生活习惯不同,造成许多老人心理不适, “康健苑”邀请来第三方机构的专业医师根据老人实际情况加以疏导,让他们逐渐找到归属感。
此外,为有特殊需求的居民提供个案服务。家住八方居委的张翠英老人,今年80高龄,因外出不慎扭伤腰部,虽经医院治疗,仍活动不便,健康管理机构的全科医师及康复师上门,给予老人康复护理指导,并手把手教会理疗仪的使用,使老人的病痛得到了缓解。
在大宁路街道,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许多社区居民通过参加 “康健驿站”和 “康健苑”的活动,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了及时的了解,同时在发现问题时都会及时向医务志愿者进行咨询, “健康管理不出社区”得以成为现实。
■健康管理进社区案例精选·南京西路街道
有专业支撑更能接驳上“云”
自2007年起,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开始探索建立 “健康自管小组”,让居民通过自我管理掌握健康的主动权。在区社建办和区卫计委指导下, “健康自管小组”不断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已有37个小组,组员531人。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沟通、自我监督,许多居民尝到了健康自我管理的甜头。
目前,每个 “健康自管小组”有15人左右,每个小组配一名社区医生指导,每个月活动2次。特别是,自2016年起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把 “健康自管小组”管理和发展纳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我的健康做主”项目,从源头上保障了经费问题。
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结合区域化党建联建工作,与上海健康促进中心、邮电医院、一妇婴、中医门诊部、公惠医院等社区健康医疗单位合作,整合社区健康促进资源,“健康自管小组”也由此被纳入共治自治平台,活动有了专业支撑。
如今, “健康自管小组”还被纳入大数据管理系统,健康管理更有了精细化的实现途径。
比如,结合 “健康云”实事项目和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每个居民区康健苑配备与健康云App相连的健康自测设备,让居民第一时间掌握血压、血糖等变化情况,实现居民健康自我管理。
实践中,还有居民不仅真正获益于 “健康自我管理”,还当起了健康使者,带领身边人一同 “管住嘴、迈开腿”。
今年80多岁的鲍老先生,是重华居民区居民。他患过脑梗、聋了左耳。但参加 “健康自管小组”后,“吃动两平衡”成了他治病的良方,也慢慢融入其生活习惯。
多年来,他坚持 “每天锻炼四部曲”,风雨无阻。他在里弄里来回健步时,还会到社区孤老家中,教她手关节操,帮她增加运动。近十年来,鲍老没有吃过一粒药、打过一次针。
■健康管理进社区案例精选·临汾路街道
“直通车”链接社区健康大数据
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有一辆带着明显标识的 “社区健康直通车”,是全市首辆能直接开进社区的健康检测 “移动平台”,自运行以来,它已经在街道累计服务约5000余人次,成为 “家门口的健康卫士”。
“社区健康直通车”,是静安区社建办和区卫计委实施的 “康健工程”中的一项实实在在的载体工程。作为 “流动康健驿站”,这辆由普通大巴车辆改造而来的 “健康直通车”内配有诸多健康自测仪器设备:血压机、血糖检测仪,检测心电图、肺功能、动脉硬化等,还有中医体质测试、骨密度测试等十余项检测项目。运营方负责人介绍说,居民只需刷身份证,所有项目都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免费体检,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检查报告更可当场告知。体检结果存入个人电子信息健康档案,使康健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关系。
临汾路街道通过 “民情日志”走访数据,根据老弱人员的具体分布情况,来调整直通车进小区的频次,同时在老年人密集场所定期开设,让更多群众有序地享受更优的健康服务。
下一步, “健康直通车”的检测数据还将与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大数据进行对接,主要为居民区健康小组自我管理和居民日常健康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对实时监测检测出有异常指标的居民,及时叮嘱其复测或指导其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定期分析本街道人群健康监测数据,及时发现人群中的健康管理问题。
专家评点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 傅华
当今社会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复杂和广泛,且相互交织,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物质环境和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合作以及各种复杂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远远超出卫生部门的掌控能力。要想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必须采取“健康共治”策略,即依靠整个政府和包括每个人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公众的健康和福祉。
上海市静安区推进的 “康健工程”正是探索“健康共治”的一种创新模式。
“康健工程”由静安区社建办、区卫计委牵头,区财政局、区体育局、区人社局等部门配合,在街镇全面推进,形成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区街合力”的社会共治工作格局。同时在工作机制上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通过区层面每季度和街道层面每月的例会检查督促落实情况,保证“康健工程”能真正惠及到社区老百姓。“康健工程”还有很多创新点,如创建“静康驿家”微信服务号,让老百姓使用手机就可了解 “康健工程”在全区的推进情况,熟悉“康健工程”工作指南,并从“康健苑”找到自己需要的健康服务项目等。各街镇也结合自身的实际,设立“康健驿站”,配备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基础监测仪器,老百姓只需刷身份证,就可自助使用仪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康健驿站”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运营,服务规范,管理持续。临汾路街道开通了“健康直通车”,使老百姓能够非常方便地在家门口享受到“康健工程”所提供的服务。
从近两年推进情况看,静安区“康健工程”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共治格局。希望将来能进一步大胆创新,以更有效的方式动员更多的老百姓主动参与到 “康健工程”中来,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让老百姓有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