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上海书展开幕首日:逛展如同“回家”
解放日报  2018-08-16 08:46:35

       原标题:2018上海书展开幕首日:逛展如同“回家”上海书展15年可谓一个奇迹,很多读者坦言逛书展已成为一份情怀

【上海微网首页头条2】2018上海书展开幕首日:逛展如同“回家”

上海书展十五周年主题展吸引不少读者驻足。均本报记者蒋迪雯摄

  “书展我每年都来。这里的书最多最新鲜,就算不买,看看都高兴!”家住浦东的华东电力设计院84岁退休设计师施孝承,昨天早上6时不到从家中出发,6时30分到了上海展览中心门口,排到了队伍头几个。排队时,书友们一起聊着爱看的书、想逛的馆,一点不觉得时间过得慢。华政附中初一学生杨乐语、张欢结伴而来,他们已是书展的老读者了:“逛书展是一份情怀!第一次来书展才刚上小学。我们希望遇见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很幽默的作者。”

  话音未落,前头的队伍开始移动了,所有人都加快脚步,几乎小跑着奔向书的殿堂。有人在接近入口处停住了脚步,指着对面的蓝色横幅——看!“上海书展 15年了!”“8月 15日,我们来第15届上海书展,一起拍个照吧。”就如老友相聚,15岁的上海书展张开怀抱迎接读者。

  老展位有新味道

  螺旋堆、支架堆、飞机堆、变形金刚堆……年年书展主要展位位置不变,让读者像“回家”一般亲切,但在展位的布置上,各家出版社和参展机构动足了脑筋。

  “上海书展是一个奇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说,“至今我都搞不清楚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但从我去过的各地书展来看,像上海书展这样拥有这么多热情读者的独一无二”。

  作为国学馆“七天七堂课”第一位主讲嘉宾,活动结束后,傅杰立马从友谊会堂钻入主会场,“上海书展每年的格局大致不变,头几次来觉得像迷宫,来得多了,哪家出版社在哪儿,基本有数”。和傅杰有一样感受的读者不在少数。9时05分,书展开馆刚过5分钟,从普陀来的高三学生王晋媛已在中央大厅的中国出版集团展区里买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外历史对比年表》,“我选修历史,这本书的脉络很清晰、特别实用”。拎着书袋子,王晋媛和小伙伴的下一个目标是读客图书的展区。

  去年书展最后一位读者、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化学老师王慧慧带着女儿来了,直奔主宾省贵州展区。指着书架上《神奇校车》系列图书,王慧慧说,这套书是女儿的最爱。贵州展区带来的鸟笼旋转书架、古法造纸、夜郎古陶、银饰、蜡染、苗绣等非遗文创产品也让母女俩惊喜。转到书架另一边,《苗族银饰》《贵州蜡染》《贵州古傩》《鼓楼·风雨桥》《石板房》《吊脚楼》等民族民间系列丛书让王慧慧感慨,只有到书展才能领略到这些平日里不太接触的领域。

  年年书展主要展位位置不变,让读者像“回家”一般亲切,但在展位的布置上,各家出版社和参展机构动足了脑筋。书展开幕前一刻,上海科技出版社营销编辑李宏瑞还在和同事为新书做各种码堆,螺旋堆、支架堆、飞机堆、变形金刚堆……为吸引小读者来涂色做手工,她和同事在展位的一面墙上DIY了一墙的儿童画,充满童趣。“虽然不太专业,但我们用心了!”李宏瑞笑道,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读者感到科技并不是高冷的,也可以很文艺、很有趣。中午,科技社与主宾省贵州合作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教材首发,李宏瑞又赶去会场忙碌。这几年,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针对中小学生的相关教材十分紧迫。“什么是学生能动的高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中小学应该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首发式上,专家们展开热烈讨论。

  “科普类图书是这几年的一个市场热点,但要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必须做到有趣和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连续第二年在书展推出“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今年出版的是《把你看得更清楚:红外探索技术》,书名听起来深奥,但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把专业术语解释得通俗易懂。“我做科普讲座10多年了,署名作品出版还是第一次。”互动环节,薛永祺鼓励小读者,不要小看基础知识,高科技技术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知识”积累起来的。

  新场馆里有老书

  上海图书馆库藏中遴选的明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35种“旧版线装书”,涉及经、史、子、集,涵盖木刻本、木活字本、铅印本、石印本等多种形式。

  除了读者们熟悉的老展位,今年书展新增的特色馆,是很多读者瞄准的目标。从上海辞书出版社展位出来,喜爱传统文化的高翔直奔国学馆。作为今年书展的新版块,300平方米的国学馆设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新旧版线装书”“《中华经典古籍库》数据库”“大师书房”等板块,汇聚54家出版社呈现了5000余种国学类图书,其中还有从上海图书馆库藏中遴选的明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35种“旧版线装书”,涉及经、史、子、集,涵盖木刻本、木活字本、铅印本、石印本等多种形式。翻翻线装书,欣赏插箫、竹笛、古琴等传统乐器的表演,高翔兴奋说:“好像回到了古人的世界!”

  中国书店发行工作人员张庆恒在线装书展架前为读者做介绍。“线装书分为现代技术影印的,也有用原始木板刷印的。你们仔细看书页上,有没有差别?”在他身边,围起了感兴趣的读者。中国书店以线装古籍和美术书法艺术类出版为特色,张庆恒说,过去参加上海书展,因为出版社体量不大,只能藏身于出版集团的展区里,不太醒目。“设立国学馆,太好了!希望以后年年都有。”中国书店的线装书旁边是广陵书社出版的线装书,张庆恒拿起比较,“我们的书强调原汁原味,还有一类线装书实际上是采用了线装书的装帧,里面的内容都是重新排印的。对读者来说,接触各种形式的书都有好处,可以先从新排印的线装书进入传统文化的世界,还想继续攀登的,可以再收藏原汁原味的线装书。国学馆把各式各样的经典读物聚集到一块儿,是向读者的集体展示,也是给读者充分的选择空间。”

  直面读者很珍贵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参加上海书展就像回家的感觉,上海读者的反馈也特别踊跃。梳理中华文脉,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优秀文明一起矗立于书林。

  “没想到我们这样一场专业对谈,来了这么多年轻人!”上海图书馆研究员陈先行整理的《涵芬楼烬余书录》线装一函十册,作为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献礼之作亮相书展。陈先行与上海文史馆馆员、张元济哲嗣张人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导周武的对谈现场,既有仔细勾画着手中笔记的老读者,也有不少年轻面孔,陈先行的第一句话就是“高兴”。

  涵芬楼为商务印书馆藏书室,原藏古籍善本约三四千部,皆由张元济不遗余力搜求访得,多出自清末民初著名藏书之家,流传有绪,不乏宋元旧椠、海内孤本。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除了事先移存银行保管库的547部善本,这批历经二十余年苦心积聚的珍本典籍连同东方图书馆的精良收藏尽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自1933年起,张元济前后花费十八年整理并编撰了介绍该批幸存善本的版本目录力作《涵芬楼烬余书录》,经顾廷龙协助修订,195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分5册排印出版,所著录的547部善本中,宋刻本90部,影宋抄本22部,金刻本1部,蒙古刻本2部,元刻本87部,名家批校本72部,稿本17部,其余多为刊刻于万历前之稀见明本、明活字本及经名家递藏之明清旧抄本。陈先行感慨,作为中华古籍的守护者,张元济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于提前转移了部分最珍贵的古籍善本,还在于他以极大的智慧致力于将现存部分介绍给世人。

  书展首日,商务印书馆一口气发布了《涵芬楼烬余书录》《校订原名杂剧事往来信札》和200种“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前两种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中的古籍抢救与文脉传承,“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则是新时期学者、出版人梳理中华现代学术成就的新成果。“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参加上海书展就像回家的感觉,上海读者给予我们的反馈也特别踊跃。”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说,梳理中华文脉,更重要的是为了未来的思想创新,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优秀文明一起矗立于书林,“上海书展直面读者的展示窗口对我们特别重要”。

  同样看重书展亮相机会的还有昆曲演员张军。18时15分,黑胶唱片《水墨新调》首发,这是张军个人的第一张黑胶唱片,也是上海恢复黑胶唱片制作设备系统后的第一批黑胶唱片。“听黑胶唱片的声音特别温暖,适合昆曲表现。”张军感慨,昆曲需要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吸引更多听众,也需要各种各样的舞台发出声音,“能在上海书展最大人流的地方亮一嗓子,我很珍惜!”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