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引红旗渠之水滋养浦江文艺之花 上海为青年文艺家搭建艺德修养平台“增强艺德修养,学习红旗渠精神”专题研修班活动收效显著
红旗渠的绵绵山路。
学员接受红旗渠干部学院采访。
学员在大组交流中发表感言。
学员献演红旗渠干部学院地方民俗演出。(均主办方供图)
亲临红旗渠,让青年文艺人对党的认识从书本、影像之上又更进一步;而一位位优秀的基层党员形象,加深了青年文艺人对党的感情,老一辈党员的事迹让他们深受激励和鼓舞。
近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增强艺德修养,学习红旗渠精神”专题研修班。其间,“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中的17位青年文艺工作者前往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重走这条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修建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深入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此次研修班是“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该计划于2015年启动,挑选戏曲、美术、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等各艺术门类具有出色才能和较大潜力的43位青年人才作为培养对象,提升他们的思想、艺术与理论素养。培养计划还通过“一人一策”的方案,为他们的创作、展示和演出提供平台和支持,最终为上海文化发展繁荣输送强有力的青年力量。
研修班也是继2016年该计划组织“学习总书记讲话,体验井冈山精神”后,再一次采用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实地体验学习后,青年文艺工作者都表示,对新中国的历史和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学习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宗旨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了。
德艺双馨,以德为先。有专家认为,像研修班这样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青年文艺人增强宗旨意识,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也为青年人才提供了真实感人的创作素材,从而激励他们推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天上银河落人间: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奇迹
十年前,结束汶川地震的援助工作,飞机刚一落地,余震消息传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哲昕又登上前往四川的飞机。只因临行时他与当地民众惜别时的一句承诺:“你们这里再有危险,我就立刻赶回来。”在研修班理论学习期间,刘哲昕结合自己这段往事进行了题为《信仰与生活》的讲座,赢得在场25位青年文艺人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曾经问自己信仰是什么?刘教授的讲述让我不再迷茫———他用行动阐述了一个中国人的信仰!”松江区文化馆美术指导老师、画家杜海军说。
“反思当下一段时间,有些文艺工作者忘记了文艺的引领责任,自我矮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蕤则在学习笔记上写下这样的一段话:“文以载道,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崇高信仰的坚守决定着艺术审美行为的高度。”
而让青年文艺人更受震撼的,还是在林州的四天。
河南林州,千百年来饱受旱灾困扰。以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深入调查,带领五十万林州人凭一钎、一铲苦战十载,在太行山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令这困扰了林县人千百年的用水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小提琴家黄蒙拉不由这样感慨。他说:“时代在变,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也不尽相同,红旗渠精神却能激励着我们,义无反顾地勇敢前行。”
在红旗渠纪念馆,好多人都湿了眼眶。上海歌剧院演员宋洁说:“不论是年仅27岁就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吴祖太,还是开山炸石蹦掉三颗门牙的除险队长任羊成,他们都体现着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一位党员在修渠中手指被炸药炸没了,多年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怕死”,他回答:“我可是在党旗下握过拳头的!”当讲解员说起这段故事,青年作家殷健灵深受触动:“这是庄严的宣告,更是发自肺腑的朴素心声:只为了对得起承诺。承诺了,握过拳头了,就要努力践行。”
而在这片土地,共产党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又何止红旗渠一处。“扁担精神”与“谷文昌精神”同样让文艺人接受再一次的精神洗礼。太行山小镇石板岩供销社的职工70年里一代接一代,往返太行山中为山区群众送货、收购农产品,成为连接党和人民的感情,体现“社会主义好”的不朽桥梁。林县人谷文昌更是带领福建东山县人民苦干14年,把荒岛变宝岛。以至于东山人在清明时节形成了“先拜谷公,再拜祖宗”的传统。在林州这片共产党早期解放的土地上,共产党员为民宗旨和优良作风,让杨贵、谷文昌等一批进步青年深受影响,成为造福一方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
亲临红旗渠,让青年文艺人对党的认识从书本、影像之上又更进一步;而一位位优秀的基层党员形象,加深了青年文艺人对党的感情,老一辈党员的事迹让他们深受激励和鼓舞。
■林县人民多壮志:从人民中汲取养分、回馈人民
对于画家而言,峰谷交错、山石嶙峋是写生采风的大好去处。所以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庞飞此前曾七次来太行山采风。不过于他而言,这一次来到红旗渠“不为看山看水,而为看人”。他说:“爱山水就是爱祖国,画好山水画,就是讴歌祖国讴歌人民。”
话剧《红旗渠》中,儿子继红为修渠不幸牺牲,老妈妈跪倒支持修渠:“继红是为谁死的?他是为他娘,他是想让他娘能畅畅快快地洗个头……他是为全村人都能吃上一口水死的,他死得值啊!”看到这一段,网络作家王小磊的泪水夺眶而出。而当亲眼得见这项工程,他更是明白:“生活远比小说伟大,即便是在虚拟创作中都会被认为不符合逻辑、不可思议的工程……”这是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修渠的深明大义,同样也印证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走在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眼见水渠从太行山穿腰而过,观摩“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等情景再现,上海淮剧团演员邢娜深刻感受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画家张晨初则感慨着“这是当代版的愚公移山”。联系自己的肖像油画创作之路,他反思过去艺术目标不够明确、站位不够高。红旗渠精神感召下,他领悟了文艺工作者对人民、对社会、对历史要有大爱精神,才能跳出美术的小圈,以画笔记录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新时代民族崛起之路。
正如上影集团编辑策划甘世佳所说:“人民的需求,就应是文艺创作的需求。文艺创作只有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切实为人民而创作的时候,才能焕发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提供无限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上海越剧院演员杨婷娜也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用一台台有道德、有温度、又接地气的越剧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十年修得红旗渠:把艰难困苦当作锤炼意志的磨刀石
红旗渠精神涤荡着青年文艺人的灵魂,净化着他们的心灵。
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据计算,如把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连接广州与哈尔滨……作家薛舒努力让自己去记住这些数字,在她看来,这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一系列神话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相比于神话,“这是发生在当代中国的传奇,是发生在我们祖国土地上的中国人的壮举。”
纪念馆一幅幅照片、舞台上的话剧、荧屏上的纪录片,让林县人质朴的脸庞、劳作时矫健的身姿鲜活起来,也击中了上影集团影视演员何琳的心,“成长在富足社会日渐迷茫的我,完全被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打动,他们没有如今的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却也没有今日某些人的精神萎靡与抑郁。”
这样的壮举也让上海沪剧院演员朱俭反思,自己过去塑造的劳动者形象,还停留于表面。这一次的实地学习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要多下生活,深扎求真。而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要像杨贵领导修筑红旗渠一样,不求一日成功,但求日进一寸。我也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为人民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为时代而艺术,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同为传统戏曲工作者,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京剧演员金喜全说:“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激励作为戏曲人的我,用自己的芳华,去缔造传统戏曲艺术的永恒芳华。”
近几年,眼见着报考木偶专业的学生从寥寥无几到应招火爆,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深感使命与责任,“红旗渠精神像一剂良药,令我的从业理想更加坚定和明晰———带领团队一起奋斗,创作出更多更好、符合时代气息、独具海派木偶艺术特色、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审美需求相契合的精品力作。”
身在红旗渠,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青年指挥张亮等不及回到上海,就打电话给驻团“90后”作曲龚天鹏,“如果谱写出一部以红旗渠为主题的歌剧,交响曲或者交响诗,那将会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虽然操持的是国际语言,可如何谱写演奏出属于中华民族的交响之声,始终是两人的求索,二人约定一起再走上这一段“人间天河”。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心中升起红太阳,千军万马站太行。”研修班结束之时,大家都学会了这首激昂而不失真情的歌曲。曲散情未了,青年文艺人都表示,要把红旗渠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落实到行动上、贯穿到生活中、运用到创作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