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外艺术家携手上海艺术家打造威尔第名作《纳布科》 歌剧中最有名的合唱将在沪唱响
作为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系列演出之一,上海歌剧院联合上海大剧院全新制作呈现的威尔第名作《纳布科》将于4月11—13日首演。这部由国外艺术家携手上海艺术家打造的经典作品,将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感受。
舞美场景在所有版本中最壮观
“《纳布科》具有戏剧及音乐张力。中国观众对于歌剧和古典音乐的热情让人感动,尤其是他们很年轻。从演员到观众都是全新的。”此次首演《纳布科》,由著名以色列指挥家丹尼尔·奥伦执棒。奥伦和上海大剧院早早结下了“歌剧情缘”,从2012年的《波希米亚人》、2013年的《阿蒂拉》,到2014年的《曼侬·莱斯科》等——这些鸿篇巨制给上海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让奥伦被媒体称为“赢得中国大满贯”(歌剧)。即将登台的《纳布科》将是继2017年新年音乐会后奥伦与上海大剧院的最新合作。谈及与上海歌剧院排练的感受时,奥伦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管弦乐团和合唱团进步很大。”
建筑师出身的导演马西莫·盖斯帕隆首次来沪,他与奥伦一样,被中国年轻演员和观众群体所感染。“这次舞美场景很大,在所有《纳布科》版本中最为壮观。因此合唱时,演员如何站位是最有趣、最大的挑战。”盖斯帕隆以明艳华丽的色调重塑古巴比伦王国和两河流域文化的宏伟壮丽。他不仅运用雕像来呈现不同的民族,还以白色、蓝色区别剧中不同人种,串联起不同时空的经典历史元素。“我希望能够带给你们一个兼具美感、戏剧性和行动性的制作。但‘美’是我所追求的第一目标。”
全新《纳布科》涵盖观众熟悉的上海歌剧院演员,如张峰、宋倩、余杨等,也邀请到国际力量前来助阵。其中包括第二场演出中饰演纳布科的蒙古歌唱家阿马图维希·恩科巴特,第一、三场中饰演阿碧凯利的斯洛文尼亚女高音歌唱家里贝卡·洛卡尔,以及在第一、三场中饰演撒迦利亚的美国男低音歌唱家雷蒙德·阿塞托。张峰表示,“排练真的很辛苦,对于演员的体力、声音都是巨大考验。但音乐给人力量,观众会觉得很过瘾。”
幕布落下时,一位大师诞生了
1842年3月9日歌剧《纳布科》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幕布落下时,一位世界大师诞生了。”威尔第自此一举成名,该剧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相继上演,即便是在176年后的今天,这部四幕歌剧仍是全球顶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然而它的诞生纯属偶然。当时威尔第前两部作品反响平平,《纳布科》可以说是在斯卡拉歌剧院经理的逼迫下完成的。关于这第三部作品,威尔第起先完全不准备接手,回家便把脚本扔到桌上。但偶然看到第一页的一行歌词“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正是这句话给了作曲家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纳布科》剧情取材于公元前6世纪时巴比伦(亚述人)与希伯来(犹太人)之间的故事。威尔第创作该剧时,正逢19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处于反侵略斗争中,威尔第将当时民众对于自由、独立的渴望幻化到音乐中,用大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鼓舞同胞保卫祖国、获得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卡拉歌剧遭到轰炸、片瓦无存。战后,重建的剧院伴着“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重新盛大开幕。自此,这首大合唱被誉为“意大利第二国歌”。1901年,威尔第去世,米兰28万人哼着这支悲壮的歌曲为其送葬。响彻云霄的旋律为作曲家的一生画上了休止符。
如今,“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被誉为“所有歌剧合唱中最有名的合唱”,不仅因为它蕴藏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积淀,也因为威尔第在谱曲时打破了合唱作曲的一般常规,让大部分旋律由无和声的单声齐唱完成,仅在高潮乐句才延展为和声声部,使得音乐本身更具有震撼人心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