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发布
2018-01-31 11:19:55  |  来源:新民晚报  |  编辑:彭丽

  原标题: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在沪发布:1天锻炼1小时

  我国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均存在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不足。1月30日下午在沪发布的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集合医学、体育、教育各界专家见解,第一次为儿童青少年给出了每天“身体活动”的推荐量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_副本

  来源/主办方提供

  《指南》推荐称:健康的6-17岁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针对突出的“久坐”行为以及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指南》还特别建议在保证每天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之外,儿童青少年每日的“屏幕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并减少持续久坐,在课间休息时应进行适当的活动。

  适量身体活动,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大健康基石的重要组成。所谓“身体活动”,是指任何骨骼肌肉收缩引起的高于基础代谢水平能量消秏的机体活动。基于对许多成年期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儿童青少年期包括身体活动不足在内的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以及近30年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所显示的营养、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而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的现状,《指南》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课题支持下,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联合上海市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学院临床指南制作与评价中心,三方共同组成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工作组指南工作小组,集结了来自儿科、运动健康、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合力形成工作团队,历时1年半,在上海、湖北等全国多地召开现场调研会,通过梳理来自学生、家长、老师、医生各方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最关注的十大问题,依据现有的国际指南进行针对性文献梳理、循证评价与整合,并邀请来自北京大学、首都体育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等来自全国医学界和体育界专家一起,进行系统审稿,最后完成指南制定。

  “事实上,中国儿童青少年目前的身体活动水平远未达到这一推荐要求。在2016年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效果调研’中,对全国32个省市,近100,000名中小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高强度运动时间和屏幕暴露时间不容乐观。”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在解读《指南》时说,适量而充分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身体成分,提高心肺耐力,促进心血管健康和代谢健康,改善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健康。她还强调了儿童青少年以“屏幕时间”为主的“久坐”行为,同样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值得关注的是,《指南》除阐述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之外,更特别指出了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的作用,希望能够改变公众“身体活动和学业成绩难以两全”的误区,提醒学生和家长,牺牲身体活动时间去争取多1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不仅牺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学习成绩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据介绍,一项2009年在上海市2200多名五年级学生中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中等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的频率均与学业成绩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性在学习成绩较差的人群中比学习成绩较好的人群更大。另一项2014年在上海市17000多名小学生中开展的调查也发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独立的正向相关关系,与每天参加1-2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学生相比,活动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前者的1.37倍。近年来,来自国际上的证据也越来越多明确了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一项综合了26项研究数据的分析显示,增加课内外的身体活动措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和阅读的技能。

  本次《指南》中给出身体活动推荐量的同时,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最终所提供的内容还涉及了身体活动定义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久坐行为的定义及其健康危害、非专业人员使用的身体活动强度的评价方法、不同气候环境下身体活动建议和对儿童人群发病率较高的哮喘儿童身体活动建议等。据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完整版刊登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上,简版《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同步通过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教委以及上海市体育局等官方网站及微信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