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估中 沪高校A档学科数仅次于北京

2017-12-29 10:39:55|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科学构建学科评价体系“中国标准”,引导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制图:冯晓瑜

  时隔四年,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质检”报告再次出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12月26日下午公布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据悉,此轮评估共有7449个学科参评,参评单位和学科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值得关注的是,第四轮学科评估不再采用过去排名的方式,而是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从“A+”到“C-”不等,科学构建学科评价体系的“中国标准”。

  本轮评估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领域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我国高校面向社会需求积累“中国经验”的程度、面向技术前沿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服务“中国工程”的水平都有大幅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创新性、深层次、世界一流的目标稳步迈进。

  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结果

  于去年4月启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参评学科数比上一轮评估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本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两名)为A+,2%~5%为A,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记者经过梳理发现,以获得“A+”的学科数进行排序,前十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北大并列第一,各有21个学科;浙江大学11个;中国人民大学9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个;北京师范大学6个;中国农业大学6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均为5个。而按照获得A档的学科数排名(即包含A+、A、A-),浙江大学以39个学科领跑,接下来分别是清华37个、北大35个、上海交大25个、复旦24个。

  沪高校A档学科数仅次于北京,本轮评估表现不俗

  上海高校在这一轮评估中整体表现不俗,获得A档的学科数在全国仅次于北京,较上一轮评估有了明显进步。

  沪上高校获得A档的学科总计91个,其中“A+”26个,“A”27个、“A-”38个。仔细分析,为沪上“A+”学科作出“贡献”的高校中,除了传统的985院校,一些市属高校在这一轮评估中跑出了“黑马行情”。上海中医药大学此次有三个学科获得“A+”,仅次于同济大学(4个“A+”),超过了华东师范大学(2个“A+”)。此外,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也凭借着各自的优势学科,在这一轮学科评估中摘获“A+”。

  据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介绍,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上海高校对照评估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学科高峰不够凸显,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校际差异比较大,支撑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不够有力等。因此,上海从2013年起,编制实施了面向2020年和2030年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高等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三大规划”。以此作为全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优化的“行动纲领”,启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分层分类、重点支持102个学科点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依托部市共建机制给予驻沪部属高校有力支持,并陆续重点支持七所上海地方高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构建质量导向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学科评估是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从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四年一轮,至今已完成四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认为,学科评估的真正作用不在于分布分数、排出名次,而是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帮助院校发现和诊断问题,改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据介绍,本次学科评估有不少亮眼之处。比如,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从“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等三个维度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中国标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学生调查”和“雇主调查”,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话语权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

  为引导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本轮学科评估做了专门设计。比如,评估摒弃了仅“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俗称“数帽子”)的片面做法。如“长江学者”等头衔,不再像过去那样自动换算成分值,而是由专家综合考虑师资水平、队伍结构、国际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价。

  同时,评估构建了质量导向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克服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评价方式。除部分学科外,不再统计论文发表总数,而是以“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合理把握中外期刊论文的综合评价,强化中国期刊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不断提高中国期刊影响力,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此外,本次评估还单独设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通过开放的“代表性案例”评价,充分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性发展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克服“一把尺”评价学科的弊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