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

2017-12-13 14:44:57|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青浦工业园区大楼周边全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国家会展中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北斗西虹桥基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蟠龙天地效果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尚都里-朱家角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民用航空园 

  青浦是上海的“水之源”、“史之源”和“食之源”,同时是上海唯一一个和江苏、浙江两省都接壤的行政区,东面紧靠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便利,是上海的门户和桥头堡。前不久青浦区召开的工作务虚会上,区委书记赵惠琴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打造上海之门的形象,围绕‘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把青浦的服务功能做到极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化、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重大产业平台和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青浦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日益显现,青浦正从“上海之源”向“上海之门”的目标迈进。

  党建引领,是青浦区努力打造“上海之门”的源动力。近年来,青浦区不断提升党建统领全局的领导力,党委工作越来越多地介入更具体、更微观的领域,对全面领导发展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共青浦区委关于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区域统筹、多方联动、领域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城市基层党建格局更加完善,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效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党领导城市、治理城市的能力显著提升。

  设施汇合

  “同城效应”逐步凸显

  12月底,人们翘首以盼的轨交17号线终于要开通试运营。这条从虹桥枢纽通往东方绿舟的轨交线共设13站,青浦人到市区将更方便,市区的人们也可以坐着地铁,一路“逛吃”直达青浦的各大景点。

  青浦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区域内有G50沪渝高速、S26沪常高速、G15沈海高速等7条高速公路,而且青浦是水乡,有16条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航道。这种优势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便捷的交通是落实“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产业规划的核心因素,有利于推进上海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青浦承接和集聚核心功能。

  尽管江苏、浙江、上海的快速通道不少,但是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尚不完善,交界区域仍有不少“断头路”,“最后一公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制约了邻近区域的深度互动。对此,青浦已经梳理出12条区省对接道路,青浦境内新建和改扩建长度达到57.42公里,总投资达到46.1亿元,其中7条道路已经列入十三五规划正在实施。此外,目前已经启动的崧泽高架西延伸工程,青浦也积极呼吁进一步向西延伸到昆山,强化虹桥商务区的辐射作用;青浦还将积极呼吁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对接苏州轨道交通S3线;着眼沪苏沪高速铁路站点设置,提前研究公共交通跨省接驳方案。通过设施汇合,长三角的“同城效应”将逐步凸显。

  对于青浦区来说,即将通车的17号线不只是一条交通要道,还是一条产业线、文化线、商业线。在做17号线整体规划时,青浦还专门做了公共交通和17号线主干线对接方案,围绕主线,有六七十条支干线都做了调整,今后通达性便利性将更强。同时,几乎所有的17号线站点空间都进行了充分开发,比如徐盈路站点,一共开发了近百万平方米,除了车辆机务段上盖开发,周边还开发了一些住宅。再如嘉松中路站,青浦规划了一个漕河泾开发区的园中园,以软件信息类为主题,叫市西软件信息园,即将正式挂牌,同时也有一些住宅,商业配套、综合配套、住宅配套融合在一起,产城融合,功能多元。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市西软件信息园建筑面积体量将达200万平方米,园区产值将在青浦区软件信息产业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600亿元,园区从业人员将达8万。到2025年总建筑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产值破1000亿,提供就业岗位15万。

  产业耦合

  服务企业持续“破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青浦已实现了经济赶超,积累了比较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基础、平台经济态势良好,市西软件信息园落地,华为、中核建等一批总部型、研发型、科技型高端企业加快集聚。物流、会展、商贸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三大两高一特色”的主导产业体系日益清晰:“三大”是大商贸,大物流,大会展,“两高”是高端智能制造、高端信息技术,这些都是产业集群。“一特色”是文化旅游健康产业。

  以往,不少地方的经济的运行偏向于“行政区经济”,这是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边界的“分割效应”明显,即使空间接近,发展的融合度也不高。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是打破“边界效应”,推进“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怎么打破“边界效应”?青浦区长夏科家提出,要有“三个转变”:要从习惯于眼睛向内向胸怀全市、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全球转变,观大局、谋大势,做到“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要从行政区经济观点向功能区经济观点转变,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要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做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事,做最能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事,更多做强身健体、培植优势的事,而不是相互抢项目、争资源,做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如今,青浦正做好“引”、“建”和“赶”三篇文章:“引”,主动出击引项目,重点关注大企业,用好青浦的产业基础、平台载体,加紧对接,抢抓项目机遇;“建”,即抓平台经济,当前,会展服务、北斗导航、快递物流、民用航空四大平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未来五年打造6到8个有产业内容、有整合能力、裂变效益的产业功能平台,力争形成2到3个千亿级、4到5个百亿级和一批十亿级的平台经济发展格局;“赶”,园区二次开发要全面推进,加快淘汰三高一低落后产能,推动低效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青浦正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关注企业需求,摸清企业“痛点”,千方百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创业成本。

  依托明年在沪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青浦将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充分发挥中博会永久会址、上海政法学院“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等机构的辐射作用,积极服务长三角扩大对外开放、对接“一带一路”。同时,青浦将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加快形成技术贸易促进平台、双向开放基地、商务交流中心、高端会议中心等功能,打造商旅文一体化发展平台,整合长三角的商务旅游、都市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

  功能集合

  “一城两翼”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如今的青浦,交通等设施不断和长三角其他区域紧密汇合,产业方面不断加强服务,依托“三通一达”、市西软件信息园、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区内龙头项目,青浦将积极在长三角优化业态布局,做深做细产业链,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基础上研究探索产业转移税收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与此同时,青浦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城两翼”融合发展。新城和园区突出先进制造业和产城融合,西虹桥突出中央商务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引擎作用,青西地区突出文旅健康功能和世界著名湖区定位。三大板块通过功能融合、优势整合,实现区域内外辐射带动。

  功能集合方面,青浦正加快引进和布局优质服务资源,抓紧推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百老汇剧院、虹馆、世界你好美术馆等项目落地和建设,提升青浦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近沪服务能力。同时协同推进安亭-白鹤-花桥城镇圈建设,通过区域协同共建共享推进社区生活的便捷化,实现跨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青浦也正积极推进战略协同发展,和周边地区联合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强合作全面贯通环淀山湖岸线,谋划举办长三角环湖国际马拉松等体现一体发展的特色活动。

  文化功能方面,青浦正打造“一廊一轴三区”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即构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打造轨交17号线文化发展轴,建设青东海派时尚文化集聚区、新城都市文化功能核心区和青西滨湖文旅休闲集聚区。新增文化设施面积超5万平方米,打造15个凸显青浦古文化、水文化和生态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2到3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完成57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视频监控工程……这是青浦区文化事业到2020年前要实现的部分目标。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将全面提升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水平,提高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品位,青浦区将做到“四个统一”功能与形态统一,城市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形象为基础,但最终是要为群众、为产业服务的,对一些主要轴线和关键节点要加强城市设计;文明与文化统一,既要有普遍性的城市文明,也要有个性化的城市精神;生态与宜居统一,生态是宜居的前提但不是唯一要素,坚持不开发而形成的原始生态没有意义,必须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管理与服务统一,要围绕精细化不断加强管理,用好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4种手段,围绕人性化不断完善服务,体现青浦的城市温度。

  环保联合

  推进环境共治共享

  青浦是上海的“水之源”,最大的生态特色是水,全区有近两千条河。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青浦对全区千余个疑似黑臭水体点位逐个进行现场核查和水质监测,确定了68条、109公里整治计划。到今年年底,青浦区68条黑臭河道将全部完成整治,消除黑臭。下一步,青浦将推进环境共治共享,联合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强淀山湖联保共治,力争尽早全面贯通环淀山湖岸线。

  青浦将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系统共生理念,推进环境共治共享。一是加强淀山湖联保共治,推动环湖地区原有工业逐步退出,不再新增城镇和工业污染入湖,统一划定湖体生态保护红线,提高水域综合环境质量。二是推进太浦河、吴淞江联保共治,大力推进周边及沿岸地区开展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建立上下游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保障流域供水安全。三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快现有工业企业燃煤设施天然气替代步伐,抓紧完成青浦工业园区热电厂清洁能源替代。

  利用淀山湖新城得天独厚的河网资源优势,青浦区结合河道综合整治和新城规划发展,正在打造环绕淀山湖新城的“环城水系公园”。青浦区水资源丰富,河道众多,其中四条骨干河道——上达河、油墩港、淀浦河、西大盈港形成了总长内侧21.2公里、外侧23.7公里的青浦城区环城水系。环城水系公园就是利用这一水系,结合周边景观及新城规划,重点打造的亲水休闲公园。公园将利用空地、荒地,重新整理效率不高的用地,对绿地系统进行全面优化,通过对水利、景观系统、运动慢行系统、观光线、文化商业脉络的打造,整体提升沿岸风貌,使之形成一条环绕城区的“玉链”,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和景观体系,打造集生态水景、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健身运动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空间。环城水系公园既是一个环境改善的提质工程,也是青浦区的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全部工程将于明年年底基本完成。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竞争格局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青浦区将持续保持生态吸引力,不断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和综合执法,打造良好的环境面貌。同时,青浦将提升生态承载力,除了做好“水”文章,还要同时建立水、绿、气联动保护机制和农、林、水联动建设机制,形成立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体系,加快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提升,在增强生态环境对宜居宜业宜游的承载力、友好面上下足功夫。此外还要发展生态竞争力,围绕湖区这个重点,通过有效开发、精准开发,把生态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竞争力。

  机制融合

  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共同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打造“上海之门”,青浦也将面临挑战。青浦“双城”定位虽已明确,但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能级、布局等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为应对挑战,青浦将和周边地区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特别是加强重大事项、重大工程的对接,共同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在对接周边地区总体规划、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青浦将持续着力完善。比如,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发展将深入推进。上海市将环淀山湖地区列为四大战略协同区之一(东部沿海、杭州湾北岸、长江口、环淀山湖),将环淀山湖协同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青浦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好上位规划,将“青西三镇联动”主动升级,推动具有世界级湖区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形成“三大两高一特色”中“特色”产业集群的战略空间,成为青浦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成为青浦区走向长三角的“第一步”。青浦将在更广范围内加强联动长三角,加强产业联动,打造长三角企业“走出去”并成长为本土跨国企业的加速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建设合作,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生态环境示范区。

  青浦区领导表示,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于青浦自身、于对方、于长三角都是得益的,会产生“1+1>2”的化学反应。青浦也将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周边区域的合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