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清水蟹生态与产值均“做加法”

2017-10-23 09:55:09|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崇明清水蟹“个头”大了 生态与产值均“做加法”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崇明绿华镇宝岛蟹庄“庄主”、上海市河蟹行业协会会长黄春最忙的时候:成蟹上市,来自岛内外的订单供不应求。据统计,今年,崇明清水蟹成蟹养殖面积近8000亩,预计总产量为80万斤,和往年持平。今年崇明清水蟹的主打规格是3.5两到4两的成蟹,3.5两的蟹每千克售价200元左右,4两的蟹每千克300元左右。

  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大背景下,崇明养殖业传统的“金字招牌”——清水蟹产业,也正在往更生态环保、更高质高效的方向转型。

  怎样才更生态?

  崇明蟹虽素来名声在外,但以往有些养殖户的科学化、智能化养殖程度不高,这几年情况已有明显好转。比如,早先不少养殖户出于成本考虑,采用的是“鱼蟹混养”模式。“把鱼和蟹放在一起养,等于把蟹关进了‘监狱’,吃也吃不好,活动也活动不了,蜕个壳还要提心吊胆,肯定长不大。”黄春说,近几年随着科学养殖理念的普及,已极少见到养蟹户采用“鱼蟹混养”模式了。

  由于含盐度超过千分之十的水体会造成蟹早熟,导致以往崇明蟹难以长大。这几年,相关专家和崇明养殖户注重控制养殖水体的盐度,通过人工种草、水质调控、饵料配制、科学投喂等手段,让崇明清水蟹的“个头”大了起来。

  要让清水蟹产业更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科学养殖是一方面,智能化养殖也很重要。黄春坦言,传统的养蟹过程中会导致水体中氨氮含量等慢慢上升,对水质有影响,这几年崇明不少养殖户已开始探索智能化养蟹,争取降低蟹塘水体氨氮含量,实现池塘水体“内循环、零排放”。比如,在早熟清水蟹品种“申江一号”的饲养过程中,就已开始探索智能化养殖。常规清水蟹养殖要投放小鱼、螺蛳等饵料,过量捕捞会破坏渔业资源,破坏水环境。“申江一号”吃的饵料,则是经上海海洋大学专家长时间研发而成的人工饵料,不用投放一只螺蛳、一条小鱼也能满足螃蟹的生长需求。

  产业怎么转型?

  打响“崇明清水蟹”品牌最大的意义在于改变崇明蟹的单一销售模式,在销售清水蟹的同时展示蟹的历史和文化,吸引更多的市民慕名前来,让“一只蟹”带动一条产业链,走一条农旅结合发展的路子。

  “一只蟹”怎么带动一条产业链?记者从绿华镇了解到,农业旅游资源丰富、集体养殖水面有数千亩的绿华镇正计划整合各方资源,将清水蟹养殖业往上下游延伸,“向上”做强做大清水蟹种源的提纯和保护,“向下”则进一步拓展蟹文化的传播,扩大崇明清水蟹的品牌影响力。

  为契合生态保护需要,崇明清水蟹产业结构也正在进行调整转型。根据去年的数据,崇明全区水产业(包括养殖和捕捞)产值为13.28亿元,其中河蟹业产值为3.78亿元,无疑是全区水产业的重头。河蟹产业分苗种产业和成蟹产业两部分,两者产值比大约为3:2。

  “这从养殖面积上就能看出来:目前崇明的蟹苗养殖面积有4万余亩,是成蟹养殖面积的5倍。不过,养蟹苗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养成蟹更大,应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黄春说,随着清水蟹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这种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中。据他估计,3年至5年后,崇明蟹苗和成蟹产值有望实现“对半开”。

  清水蟹产业发展的“生态指标”重要性大于纯粹的“产值指标”。事实上,生态指标和产值指标也不冲突。崇明在不断打响清水蟹品牌,延伸清水蟹产业链,让清水蟹产业一边“生态做加法”,一边“产值做加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