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明珠小学:让每个孩子成为明珠

2017-10-09 09:38:29|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家门口好学校 | 崇明区明珠小学:让每个孩子成为明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4

图说:课间明珠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在阅读角读书。来源/学校供图

  地处远郊,东海之滨崇明岛上有一所小学,教师们面对“零起点”的学生和家长,营造乡土文化校园,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一步步通过务实的努力协同家校共育,用文化和爱润泽和磨砺着孩子们,使他们成长为一颗平凡却又独特的明珠。这就是上海市首批新优质学校——崇明区明珠小学。

  变沙为珠:家校共育改变孩子

  “我们学校的孩子可以说是真正的‘零起点’,不仅大部分孩子是一张张白纸,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能力上也是‘零起点’。”崇明区明珠小学的季静莉校长边说,边打开一份《一年级学生家庭情况调查》文档。“68%的家长是高中及以下学历,51%学生父母不在身边,与祖辈共同生活。”在明珠小学有不少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缺少关爱,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甚至有负面的示范。于是学校决定从关注家庭教育着手改变孩子。

  朱玲玲老师的班上有一位小方同学,他和同学一有矛盾就暴力相向、大打出手。方妈妈无奈地向朱老师诉苦:“我和孩子的爸爸离婚了,他爸爸是监护人,我也管不了他。”这个监护人爸爸,每天在家里打游戏。朱老师找方爸爸沟通,他却说:“我不知道怎么教儿子,只让他记住一条:在学校里,谁欺负你,就打回他。”“教育孩子并不难,给孩子良好的行为示范就是一种教育。”朱老师严肃地批评了方爸爸,“你的言行却给了孩子很不好的影响。”经过耐心劝解,方爸爸渐渐接受老师带来的理念,“孩子除了要受教育,还需要爱。不能让孩子缺失了父母的爱。”在朱老师一次又一次劝解下,方爸爸同意让妈妈多参与孩子的教育,小方的行为习惯也有了改变。

  在课堂上教会“零起点”的孩子“1+1”不难,可要让“零起点”的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明珠小学的老师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我们只有初中学历,小孩的功课我们教不来。”“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崇明,作业我们老年人看不懂。”如何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从“家长作业”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英语组的老师们把作业中要求学生朗读的拓展教材先录好音,再上传到班级群中,给学生们示范,并纠正学生的读音;数学老师们鼓励学生,每天有不会做的作业,直接和老师“私聊”,老师线上解答,实时指导;语文的朗读、背诵作业,老师也直接在班级群里检查。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却有效地解决了很多家长无力指导孩子学习的问题,同时也帮助了有心学习的家长。

  “璀璨的明珠本就是从那一粒粒不起眼的细沙而来。”季校长告诉明珠的老师们,“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变沙为珠。”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下,“零起点”的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

图说:明珠小学的老师在为学生辅导作业。来源/学校供图

  以“竹”润珠:竹韵课滋养心灵

  追寻学校的历史沿革曾与当地有名的竹编之村芦家埭有渊源,学校就以“竹”为学校文化载体,将浓浓乡情、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学校编制了供一至五年级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竹韵》,把竹竿操、竹竿舞、趣味竹游戏、竹叶贴画融入乡村少年宫、快乐活动日、拓展型社团活动,同时还为每个学生建立“竹之评”日常学习档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6

图说:明珠小学竹编社团的同学放飞自己制作的竹蜻蜓。来源/何洁玮 摄

  学校有专门的竹韵课教师外,还请来竹编技艺传承人黄达明爷爷指导竹编社团活动。一个个精致的小竹篮、可爱的竹蜻蜓、好玩的竹哨在同学们灵巧的双手中诞生。五年级的李雯雯在基础型课程上是一个表现一般的孩子,但在竹编拓展课上却如鱼得水。“在黄爷爷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打底、折角、内折、外折,可以独立编织崇明特有的四角篮了。我回到家兴奋地告诉爷爷奶奶,他们直夸我心灵手巧。”在一篇语文小练笔中李雯雯这样写道。“许多孩子在学编竹制品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季静莉校长对评价孩子有自己的视角,“学习成绩平平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行。在明珠小学动手能力、运动能力或艺术能力强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展现出自己的光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7

图说:校园小竹林边,明珠小学竹编社团的同学在编织小竹篮。来源/何洁玮 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被赋予朴实、坚韧、虚心、坦诚等高尚的品格,竹文化的精神内涵被明珠小学的老师们渗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学校期望竹的品格能滋养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