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坚定文化自信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17-10-23 09:22:51|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上海代表一致表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印海蓉代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赵卫星代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虞丽娟代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童小华代表 本版照片均刘歆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连日来,文化自信,成为上海代表口中的“高频词”之一。大家表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代表们高度赞同十九大报告中的论述: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代表们一致认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虞丽娟代表提到,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报告末尾,总书记深切寄语青年、寄语未来。她说,上海的校园德育工作有几个点已在全国推广。第一个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特别是中小学学科德育工作坚持了十年多;第二是一般高校为领头羊,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这项工作预计今年将实现全国各省区市全覆盖,上海主要提供技术支撑力量;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已有多年,所有课程都走向育人功能,上海去年开始探索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所有教师都负起思政教育的责任,这项改革也将进一步推广。

  印海蓉代表提到,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她认为,媒体要坚持创新不动摇,以多样化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报告中的论述在代表间引发共鸣。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赵卫星代表介绍,金山区不仅拥有枫泾、张堰两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在城镇化进程中,金山区不断挖掘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脉项目,培育形成了金山农民画、金山故事、田山歌、花灯、腰鼓、莲湘、民乐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在各村建设村史馆、文化礼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展览馆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群众文艺创作、民间文化技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从保护、创作、提升、融合发展等方面促进乡村文脉的良性传承。文脉传承很好地滋养了当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比如金山农民画,已经成为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传播文明公益风尚、展现邻里亲情的好载体,先后赴3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交流。

  杨荣代表指出,下一代的文化自信道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铺就垫实。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最容易被影响的阶段。学校、家庭、社会要特别重视给孩子注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精气神。少了这个基因,孩子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人。

  这次赴京参会,杨荣带来了一本画册,集纳了上海市实验小学历届学生二十年来以“小龙人”为主题的绘画寻根之旅。她说,学校还有一项传统节日特色实践活动坚持了十多年。中国传统节日包含着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发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揭示其人文特点,这项特色实践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热烈欢迎。

  推出更多好作品,感染感动更多观众

  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对此,谷好好代表感触很深:“文化自信是一个很立体的概念。就文艺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热爱,更有尊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戏曲陷入发展低谷。上海戏曲学校有一个剧场,每逢戏曲演出,观众寥寥无几,但到周末举办舞会时,则人头攒动。那个时候,社会上还有人建议,昆曲要进博物馆,一些年轻戏曲工作者一度怀疑“是否选错了行当”,内心更多的是不甘心、不服气。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社会越来越尊重、追求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该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了。”

  经历了行业的起伏,谷好好说,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珍惜、感恩今天的好时光。现在,昆曲观众中40岁以下人群已占80%;一场昆曲演出的票房收入抵得上过去三五年票房的总和。今年9月,她随团去希腊展演昆曲剧目,晚上9点的演出,外国观众7点钟就开始在门口排长队———他们眼里,中国戏曲“从头到尾都是宝”。“他们对戏曲的尊敬惊艳到了我们。”谷好好说,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要推出更多好作品,将几代老艺术家积攒下来的“德艺双馨”保持好,提振精气神,感染感动更多观众。

  她说,以“京昆越沪淮”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不仅要在国内复兴,更要抓住机会,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带着中国文化、中国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举旗帜扬精神,绝不辜负这个好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