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朱鹮艺术馆中的展品 主办方供图
在蓝得透明的晴空下展翅,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昂立,在芦苇荡漾的浅滩捕食,画家们笔下的朱鹮姿态万千,却都美得让人情不自禁地屏息凝神。昨日(9月23日)上午,“朱鹮艺术馆”在宝山区大场科技创意园举行揭牌仪式,而《朱鹮之恋》艺术展同期拉开帷幕。馆中展出了宋玉成、虞升、龚卓、李健、沈玮等画家的数十幅以朱鹮为描画主体的作品。展览规模虽不大,但每幅作品中的朱鹮都美得与众不同,细细品赏意味无穷。
坐落在校园旁的“朱鹮艺术馆”由上海大学耕乐堂文化工作室策划建立。“耕乐堂”创办人、作家陈歆耕说:“花鸟鱼虫是中国绘画艺术不变的题材,之所以将目光聚焦朱鹮,是有感于朱鹮的美和忠贞。”
朱鹮为世界珍禽。因它飞翔时,会露出洁白羽翼下迷人的绯红,在阳光映射下,它犹如移动的“红宝石”,有“鸿运当头”之意,所以被人们誉为“吉祥鸟”。除了美好的寓意外,真正触动陈歆耕的是其忠贞:“朱鹮也被尊称为‘爱情鸟’,这鸟雌雄一旦配对,即终身不渝。就连陈忠实先生都曾用《拜见朱鹮》为题撰文,表达崇敬之情。”
图说:有画家认为,展览主题有现实意义,在艺术探索上也值得称道 主办方供图
“朱鹮艺术馆”顾问、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苏金成说:“这个展览中不仅主题很有现实意义,在艺术探索上也值得称道。在十几幅朱鹮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同一表现主体,艺术多样性的可能。”
朱鹮曾长期生存于东亚多个国家。上世纪60年代后,因全球生态恶化等因素,它们曾濒临灭绝。1981年5月23日,中国社科院科考队经三年艰辛寻觅,终于在陕西洋县秦岭南坡发现幸存的七只朱鹮。经数十年保护、养殖,现已增加到2000多只。从此,中国洋县成为朱鹮重新生长飞翔的故里和福地,国家生态文明的名片。
为了创作优秀的朱鹮作品,参展艺术家沈玮几番深入洋县体验观察,而她笔下的朱鹮在不同季节羽毛颜色都有微妙变化。沈玮说:“我痴迷于朱鹮,不只是因为它美,也因为它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生态环境的标志。我希望通过艺术创作让更多的人知道朱鹮,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据悉,《朱鹮之恋》艺术展由上海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陕西汉中市文联、上海大学耕乐堂文化工作室、朱鹮艺术馆共同主办。京沪数十位文学艺术专家参加了揭牌仪式并参观了展览。展览将延续到9月30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