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有温度的日常“研磨”国际精品

2017-08-21 09:03:44|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深度转型牵引“品质增量”,这里滋养着一大批生活服务类互联网企业,这里的艺术书店与大饼油条也能共存——

  长宁:有温度的日常“研磨”国际精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位于长宁区临空经济园区的凌空SOHO建筑群。袁婧摄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句形容优等生的“心灵鸡汤”很适合长宁区。长宁区是上海唯一一个以“国际精品”为定位的城区,区委书记王为人说:“越是深度转型,创造增量越难,我们要有奋楫者先的意识,坚决落实中央和市委要求,主动对标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愿景,努力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深度转型牵引的“品质增量”让长宁区拥有异于其他城区的特质,它渗透在城区环境、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这里最早告别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是沪上1/5境外人士的居住地,也是生活服务类互联网企业的优选落户地;这里的历史风貌区能让艺术工作室和大饼油条店共存;这里的城区建设指标包含餐饮点评网站的美食榜单。这也许就是长宁区的生活美学。

  研究“差异化”,改革与创新为之“加持”

  新西兰鲜奶的保质期为15天,常规的进口检验检疫报关流程需要15天———产品刚上架就该下架了。但经由虹桥口岸进入中国市场的新西兰鲜奶,上架后还能剩下10天保质期。长宁区创造的生鲜商品快速过检举措先是被复制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后来又在外省市推广。

  进口生鲜是国内电商和贸易企业的必争之地。应辖区企业建议,长宁区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时就着手研究进口生鲜通关问题,区商务委主任杨东升介绍:“我们跟上海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合作,采用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理念,压缩检验检疫时间,对进口鲜奶实行优先、快速通关,时间控制在三四天。”

  上海市委要求各区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长宁区是上海最具外向型特征的城区,辖区内外国领馆、外交官邸、涉外小区密集,沪上境外人士有1/5居住于此,一大批外贸企业落户该区。区位禀赋使得长宁区历来重视打造贸易功能,五年前成立的虹桥贸易便利化“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创了中心城区内海关与检验检疫合署办公的先例。在这个平台上累积的经验,促成了一些“源于自贸区”又“先于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实践案例。

  上海各区都在思考如何对接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汲取改革红利和创新红利。王为人认为,“对接”的方式很多元,“可以主动从自贸区‘苗圃’复制经验;可以主动用自贸区改革精神推进日常工作;更可以把自贸区理念和辖区产业特色相结合,大胆探索改革举措,主动服务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

  对接得当,就能为辖区转型提供发力点。从区域经济来说,高端现代服务业在长宁区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以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为重。凭借改革和创新的“加持”,三大特色产业近年已形成气候———今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完成区级税收204.55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75.85%;重点航空服务业企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时尚创意产业企业贡献的税收同比分别上升30.23%、7.03%、8.53%。

  研究“生态圈”,“互联网+”革新生活方式

  大众点评、美团、携程、格瓦拉、爱奇艺,这些现代都市人日常离不开的手机应用软件,其背后提供林林总总服务的都是落户于长宁区的互联网企业,它们有的诞生于此,有的从别处“移居”而来,与全区3600多户企业共同构成“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

  王为人说,“互联网+”是地区经济升级的机遇,但后缀的选择令人眼花缭乱,长宁区思考良久确立了目前的组合,这是未来商业创新的大趋势,而长宁区具有先发优势———成为上海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之前,长宁区已有坚持发展十多年的信息服务业“打底”。

  上海是喜爱研磨精致生活的城市,特别适合那些研究生活方式的“创客”。在38平方公里的长宁区,这种氛围似乎更加浓厚,滋养着一大批生活服务类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垂直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美食点评网站、在线旅游公司、演出票务平台,不仅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在不知不觉间革新着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去年6月至今年6月这一年间,长宁区新成立“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889户,注册资本金65.2亿元,同比增长8.68%。今年上半年,辖区117家重点企业创造区级税收15.28亿元,同比增长7.03%。

  互联网企业的创新风气,倒逼着公共服务部门的创新能力,比如,改革商事登记制度、创新网络监管模式。去年,长宁区在全市率先试点“一照多址”工商登记改革,目前已有“安鲜达”“新长宁慧生活”“南瓜车美发”和“传度健身”四家网络经营企业受益,改革成果有望扩展到全市。不久前,长宁区与美团点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后者的大数据与区市场监管局的日常监管信息对接,构建入网经营商户电子档案系统、餐厅食品安全市民评价大数据系统,探索新的网络监管方式。

  研究“感受度”,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3年底,长宁区成为上海第一个告别成片二级以下旧里的城区。住房保障领域最短的一块短板被补齐,民生服务基线也得以提高。王为人表示:“对长宁区来说,民生保障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困难人群保障,而是要为各类不同人群提供更高品质的民生服务,有些服务由政府提供,另一些可以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创造。”

  比如,改善居住环境至少要分几个层次开展,首先是24.6万平方米非成套房屋的改造,这是辖区目前居住条件最差的住宅,要根据房屋类型、结构和改造条件,实行“一小区一方案、一楼一设计”的房屋成套率改造;对于居住条件一般的老旧小区,在综合整治基础上,运用城市更新理念推进“精品小区”建设,提升小区环境和管理水平;连续多年推行的“家门口工程”则更具普惠性质,可以延伸到商品房小区,且由居民主导,自行开展楼道粉刷整治、自行车棚整修、扰民大树修剪、小区休闲点建设等工程项目。

  “解困、提升、普惠,分层次提供住房保障服务,让所有居民切实感受到居住环境的改善。”王为人说,这样的服务理念可以类推到教育、医疗、文化等众多民生保障领域,“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有国际化的品质,没有有温度的日常,就无法称其为“宜居”。普通住宅如此,历史文化风貌区也一样。去年,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完成一期改造,立马成为新晋“网红”地标,人们喜欢艺术对街区的渗透,比如在社区医疗机构旧址布局艺术展示空间。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伟介绍,今年实施的愚园路二期更新改造提升了“生活”的比重,打算在街区加入社区生活配套服务,包括引进作为市民经典早餐的大饼油条摊,“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样才叫有温度的街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