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为老房子建"一幢一册"信息库

2017-08-16 10:03:02|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徐汇为老房子建"一幢一册"信息库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片说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15处文物保护单位、1074幢优秀历史建筑、1620幢保留历史建筑,在上海徐汇区,有这么一片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区域,红色的平板瓦、弧拱及圆拱圈的门窗、道路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上海的历史从博物馆“逃逸”,来到了这片名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简称“衡复风貌区”)的地方。

  历尽沧桑的建筑凝聚了几代人的梦想与情感,其背后的故事更是吸引了人们去不断求索,去探寻一砖一瓦所形成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人文价值。而随之带来的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如何呵护好衡复风貌区的整体格调,同时深挖区域文化内涵成为了徐汇区城市管理与微更新的缩影。

  机制化管理令保护工作“掷地有声”

  保护工作由谁负责?徐汇区政府创新性的于2017年上半年成立了风貌区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其组织架构又被细分为“落实精神”与“落实项目”两大条块,负责“落实项目”的则包括了区内的各个所属街道、委办局、集团单位。总体形成了“一组、一委、一个办公室和两个推进组”的组织构架,以此来统筹、统领风貌区保护工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图片说明:衡复风貌区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风貌区总面积达4.3平方公里。对于百年建筑来说,如此面积的修缮工作势必需要有一支值得信赖的专业队伍,而让人更容易忽略的则是日常的管理工作,“管”与“修”还需同时驱动。

  《徐汇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日常管理办法》给出了解决办法,虽然该管理办法尚处于意见征求期,但其管理方式与工作原则却渗透到了风貌区的细枝末节。以日常检查中的发现搭建脚手架等6个问题为例,居委、网络、物业等部门必须按照要求上门咨询、报告,并“立刻”通知城管中队、房管所在两个小时之内到场核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片说明:淮海公寓2号楼修善前后对比。

  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也渐渐渗透到了衡复风貌区的管理工作中,徐汇区房管局局长茹国明表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徐汇运用互联网+手段,建立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一幢一册”基础信息库,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通过专门平台系统上的图片和表格,可以清晰了解到每幢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避免对其进行破坏。

  整体风貌不打折,市民需求仍满足

  2016年起,徐汇区借助全市“五违四必”东风,对区内的建国西路、延庆路等15条风貌道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针对“居改非”、拆除违法建筑、取缔无证经营进行了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和改善风貌区破墙开店、环境脏乱、油烟扰民等市容顽症。

  衡复风貌区强调成片保护,系统性的保护历史街区、风貌道路、保护建筑及整体空间环境。在开展“五违四必”的同时,既要保持整体风貌不打折,又要解决市民的实际需求,这在徐汇区房管局副局长姜江看来,徐汇区已经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式、方法。

  姜江介绍说,在岳阳路永嘉路东南角开着了一家便利店,一直以来满足了附近市民的日常需求,但其店铺外貌设计却与风貌区的整体风格格格不入。经过实地探索与设计,原有的整个墙面的红白蓝标志变成了小巧镂空的造型,还增加了灰色的小雨棚,橱窗的玻璃上更是增加了一些小巧的装饰。对此,原本心存顾虑的店主在改造完后自叹“整个档次都上去了!”

  在开展“五违四必”与整体保护修善的同时,衡复风貌区内的民生配套工程也得到了再提升。在前期调研中,风貌区管委会发现,人口老龄化、社区级服务设施少是风貌区亟需解决的问题。据统计,以湖南街道与天平街道为例,其户籍老年人口比例就分别占到了32%与36%,纷纷超过了上海30%的平均水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图片说明:由一幢建于1967年简易工房改造而成的天平街道邻里汇。

  为解决这一问题,徐汇区提出了建设“邻里汇”的解决策略。按照《天平街道2017年下半年工作计划》,天平街道将依托社会组织运营,全方位提供养老服务、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及其他个性化服务,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规划,天平街道“邻里汇”将由一幢建于1967年的4层简易工房改造而成,该建筑位于永嘉路岳阳路口,修缮后,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沿永嘉路一侧还将增设12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在改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与衡复风貌区的整体环境相融合。

  风貌区文化亟待“活化”

  “衡复风貌保护区有一百年的历史,大家也希望来观赏、来感受。我希望文化的元素能够多一点,文化可以开放,既看老建筑也能让游客感受到建筑以外的东西。”姜江曾这样表示,他认为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老建筑能够真正地被“文雅”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导王林看来,衡复风貌区需要文化精神引领,继而形成一个文化艺术的生活圈,徐汇区应该继续挖掘融合打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图片说明:由花园洋房和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组成的衡山坊。

  据记者了解,在《衡复风貌区十三五》的规划当中,“文化活化”部分作为重点,已被编入。在规划当中,音乐文化片区、衡山坊、永平里皆是“文化活化”的集中体现。以衡山坊为例,该项目坐落于衡山路天平路交汇处,处于徐家汇商圈核心地带,经过修缮后,集合了艺术画廊、时尚精品店、特色餐厅酒吧、创意办公等多种业态。该项目由11栋独立花园洋房和两排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组成,建筑总面积达7300平方米。作为近代海派民居的典型样本,衡山坊的特别之处在于南北不同样式建筑并存,完整呈现了建筑肌理与空间形态。

  细算风貌区的“加减乘除”

  “下一步,徐汇区将突出‘微更新、微干预、微治理’,围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管理修正,做好风貌区的‘加减乘除’。”茹国明表示。

  何谓“加减乘除”?据悉,“加”就是在管理方面做加法。“减”就是减建筑容量、减人口密度、减过度商业。而“乘”则是结合“放管服”,探索更多综合运用信用、巡查、执法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综合管理中心下沉。“除”就是改变以往落后的、粗放的、突击性的管理方式,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持底限思维,守住安全、环境和城区运行底线;补齐短板,注重问题导向,努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衡复风貌区,老建筑在不断实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同时还让人们在现实中触摸到了历史的痕迹。保护和利用并举,才能真正唤醒老房的儒雅与内涵。引导与教育并施,才能换来年轻人的敬仰,“我们十分需要有能力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去保护这个风貌区。”姜江表示。如今,地处在衡复风貌区的所有学校都积极在开展风貌保护的教育,组织学生们参观风貌区,教会他们该如何认识风貌区。(记者奚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