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20急救医生:烈日下争分夺秒 眼里没有酷暑只有生命
图说:120急救人员正在转运伤者。陈梦泽 摄
中午时分,记者跟着急救医生贾丹钻进急救车,一股热气包裹全身,透过毛孔拼命往身体里钻。将胸闷的女患者送医后,贾丹立即跳上车,等候下一趟任务。
申城连续多日高温,本市120急救车的用车量逼近全年最高峰。“越热,患者越多,任务越重。”这位30岁的女医生说,“但急救医生的字典里没有酷暑,只有生命!”
争分夺秒,烈日下奔波
7月的太阳毒辣,医生建议少出门,急救医生没办法,一旦接到任务,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24小时坚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有261名一线急救医生,其中83名女医生,贾丹便是其一。
上午8时多,室外温度接近39℃,体感闷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救分站内,贾丹和驾驶员王吉、担架员杨惟彬刚上班就接到任务:有人热晕了。记者跟三人上了车,王吉连忙打开空调。“你看隔壁这辆伊斯坦纳,制冷不行,我同事一整天在车上喝的都是热水!”
救护车上了共和新路,非常堵,王吉只能见缝插“车”。“大热天出车,比天气更令人烦躁的是拥堵的车流和不肯让路的司机。”15分钟后,车顺利停在患者楼下。贾丹拿起急救箱,杨惟彬抱着担架,三人一起往楼里跑。由于患者住的是老公房,上楼已气喘吁吁。
这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生活节俭,舍不得开空调,老翁热晕了过去。贾丹检查了生命体征,做了基本的处理,三人合力将老人转移至担架上。配合下,老人被转移到急救车上。他们后背上的衣服因汗水的浸透,完全贴在了身上。
昼夜待命,最怕遇醉汉
气温高,老人身体就吃不消,市医疗急救中心近期业务量增长近三成,12小时班的出车量可高达15次。算上找路、等候的损耗时间,根本没时间休息。
这名从麦当劳里接走的女患者,就耗了他们一个多小时。上午9时30分,该女子独自在火车站北广场附近的麦当劳打电话,突然情绪激动,胸闷气短,店员帮忙拨打了120。赶到现场,经验告诉贾丹:天气燥热,她情绪失控导致不适,只要就近送到闸北中心医院就够了。女子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去市一人民医院。抵达医院后,女子没钱挂号,医院也没有床位接受,近半小时后才交接完毕。
路上,贾丹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遇到。没钱付费的、舍近求远的、小题大做的……而真正顺利完成急救任务的还不到一半。“夏天醉汉多。” 杨惟彬说,现在天热了,24小时都有醉汉现身。“前几天就遇到一个,吐了全身,还发酒疯,这是所有急救医生最不待见的一类人。”
高温天气,业务量猛增
一上午,记者见到了因摔倒而骨折的老太、不开空调而中暑的老先生、心梗而倒在路边的年轻人……输氧、测血压、上心电监护,贾丹一路都没歇下。
为了防暑降温,他们的急救车上常备一箱矿泉水,贾丹说她一天就要喝六七瓶。车上有空调,但急救医生经常在室外,抬担架、背病人,体力消耗非常大。气管插管、静脉注射、胸外按压,不仅需要过硬技术,更有对体力的考验。“一冷一热,自己也差点中暑。”
烈日下工作的确难熬。遇上车祸、工地意外事故的急救,往往要在户外待上很久,又晒又累。“每当我看到患者经过我双手抢救能重新呼吸时,看到家属担忧的表情转为喜极而泣,再苦再累也觉得值!”贾丹说。
下午1时多,采访结束。没有来得及吃午饭的三人又接到了新任务。贾丹匆匆吃了两口水果,三人又上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