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弹格路、老虎灶、传呼电话……小辰光的弄堂记忆
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官方微信,曾经的上海,各式里弄建筑、自建棚屋里隐藏着许多“硌脚”的弹街(格)路、1分钱泡一壶水的老虎灶,还有弄堂口的“传呼电话”亭,这些都是当年上海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都变成了值得回味的“弄堂记忆”。
周末和爸妈聊聊,小辰光的弄堂记忆~~~
弹街(格)路
又称为“弹格路”。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期,全市约有400条,总长达800公里。不仅在市郊区域,就是在市中心区域也有很多路面是这样的材质。弹街路渗水好,又接地气,坏了修理也十分方便。不足的是硌脚,且容易松动,一到雨天路面就坑坑洼洼、泥泞不平,稍不慎还溅了一身脏水。但石块松动也有“好处”,小孩可悄悄地拿回家给母亲腌制咸菜当压石用。
青龙桥后街弾街路(摄于2006年10月)
普育西支路弹街路(摄于2006年10月)
新街弹街路(摄于2009年10月)
蒙古路某段弹街路(摄于2013年)
弄堂里弹街路边日常生活
传呼公用电话
20世纪40、50年代起出现,传呼公用电话遍布全市各处,多在弄堂口,为居民和路人传呼电话。居民要跟啥人通话,就先打电话到对方所在地的传呼电话亭,由电话亭服务员记下来电号码或简单内容后,上门通知被叫户。有时候忙得来不及叫唤,嗓门大的走出电话亭,就扯开嗓子叫了起来:“张家姆妈,拿(你们)伲子(儿子)夜饭勿回来吃勒,勿要回电了。”
20世纪90年代起,家庭电话普及,磁卡和投币电话兴起,传呼电话业务逐渐减少并消失。
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传呼电话
传呼亭里的阿姨
1989年上海的传呼电话
20世纪90年代弄堂口的传呼电话
面筋弄的传呼电话服务站(摄于2009年3月)
老虎灶
曾经遍布居住区小巷。出售热水,价格低廉,20世纪50~70年代,每瓶热水1分。有的兼营“清水盆汤”沐浴服务和茶水坐堂服务。20世纪80年代末旧区改造后,煤气使用普及,老虎灶逐渐消失。
设计巧妙的“七星”老虎灶
“长兴园”老虎灶,灶头已改为竖圆筒状(摄于2012年3月)
居民在“长兴园”老虎灶接水(摄于2010年5月)
传统的老虎灶变为了电炉(摄于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