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风貌区酿出“风貌百弄”

2017-04-17 08:54:36|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聚焦上海】衡复风貌区酿出“风貌百弄”

图片说明:安福路255弄老洋房整治风貌保护和生活功能提升并重,图为修缮后外景。傅国林摄

  安福路255号,一栋外来人员集聚的八旬老宅,近期挂出一份中英文双语版“使用说明”———院落文明公约。

  外人眼里,这里一度是个“戏剧性”的存在———周边老式弄堂纵横交错,这栋源起名门的英式独栋建筑自带花园,如今却挤进了十多家外来租户……更令人唏嘘的是:马路正对面就是文化地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而一路之隔的这个院子内,老宅被过度使用、庭院被违建覆盖,一副残败破落之相。

  去年以来的一场小区综合治理,给了老宅院落舒展筋骨、祛除乱象、吐故纳新的机会:其间共拆除违建22间计500多平方米、重置庭院绿化、增设生活设施,并与居民论证修缮方案。

  如今的255号,大铁门不再“羞答答”半掩着,反倒办起了趣味运动会,欢迎周边中外居民都来逛一逛、看一看。唯一要求是,进到院子就要遵守“文明公约”。

  社区治理,关键词是“善治”。

  去年以来,结合“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徐汇区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升级到了新版本:补上短板,更强调惠民生、重长效。针对衡复风貌保护区内千姿百态的老里弄、老宅子,徐汇区试行“一小区一方案”,最终酿出“风貌百弄”。

  一条主题弄堂的“圈粉”实力

  岳阳路170弄,与上海京剧院一墙之隔。弄堂一侧有部队用房,另一侧是京剧院职工住房,弄堂尽头还连接着另一个小区。

  长期以来,这条“三不管”小弄堂内路面坑洼、雨天积水、车辆随意停放,乱象丛生,也常成为居民间矛盾的导火索。

  此次综合治理,170弄被拾掇一新:路面、地下管网得以重铺;弄堂内增设停车位、休闲健身设施。最抢眼的是弄堂口的一侧墙面,挂上了四幅文化展板,内容包括:介绍京昆艺术的“中国腔调”,介绍周信芳等大家的“梨园风骨”,以及介绍弄堂周边著名建筑和文化艺术地标的“里弄情深”等。170弄就此被定位为“京昆艺术文化弄堂”。

  不远处的建国西路581弄,著名生物化学家曹天钦、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夫妇等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此居住。此次拆去里弄内的一处违建后,补上了一道介绍院士风采及故事的文化墙。581弄也被誉为“院士风采文化弄堂”。

  安亭路43弄,周边曾有文学家夏衍、翻译家草婴、学者顾毓琇、科学家张钟俊等人居住,因而挂上了“文墨飘香”展板,将建为“名人故居文化弄堂”。

  根据不同的人文风貌、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等,这样的“主题弄堂”和文化景观墙还将在风貌区内繁衍。

  事实证明,经由“主题弄堂”的熏染,居民的家园认同和自信大大增强。

  在岳阳路170弄,经过整治,居民们积极筹备成立了“弄管会”,从规范收取停车费入手,逐步获得了聘请门卫人员和保洁人员的资金,小弄堂迈入自治的良性循环。“眼前的弄堂都管不好,怎么向别人介绍‘腔调’?”居民指指弄口的展板这样打趣。

  靠“微治理”实现“快循环”

  就在最近,徐汇区城管天平街道中队队员陈浩天接到吴兴居民区书记的电话:“快,建国西路619弄有居民在天井里违搭。”

  陈浩天立即带队赶赴现场,责令停工,出具相关告知书,在第一时间遏制了违法搭建成型。来自城管的数据:地处衡复风貌保护区内的天平、湖南两个街道,涉及违搭的投诉占到徐汇全区的半数以上。而风貌区内的违法建筑往往单体面积小、总体点数多、商业收益高,称得上“防不胜防”。

  为此,天平街道启动“微治理”架构,推动城管队员结对居民区,“一小区一队员”,及时了解掌握小区内涉及城管执法的动态情况及居民诉求,第一时间调查和处置各类违法违规问题。

  去年全年,城管天平街道中队拆去存量及新建违建144处3300多平方米;整治七条小马路沿街业态,针对破墙开店实行封门250余处。

  而湖南街道建立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各相关部门及派出所、城管、消防、物业、居委会等共同参与,按照“征询民意-完善方案-拆除改造-事后评估”的流程,拆解每个小区存有的问题,度身定制方案,推进治理改造。比如,安福路255弄的整治以风貌保护和生活功能提升并重,每一处改造都反复征询居民意见,论证修缮方案。

  走出里弄,那都不是事儿

  外来媳宋玉兰怎么都没想到,年过四十,在这栋租住了许久的老宅子里,居然有了一个头衔:自治小组组长。

  说实话,以前每每看到举着相机、心怀好奇的路人走进院子没几步就退而折返,宋玉兰心里总有些“说不出的别扭”:“尽管这是租的房子,但也总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经过综合治理,老宅院落重焕神采,更重要的是,居民们心里也如沐春风。大家觉着,自己的意见被采纳了、能做主了,“这儿也更像家了”。

  老宅子中的11户居民自发选出了自治小组长,带头维护这一栋楼、一方院子的秩序和风貌。他们设立小组组织架构、订立文明公约,还办起了向周边居民开放的运动会。而老宅所属的安福居民区顺势为这个自治小组打开了围墙———鼓励安福路255号及周边的安福路275弄,武康路69弄、73弄、75弄的201户居民家庭组建成“同心坊”大家庭,并选出由八位居民志愿者骨干和一位物业经理组成的自治工作站。哪个弄堂、哪个小区有问题,大家都可以出谋划策、筹措资源、协助解决。

  “那些里弄里的小问题,一旦放到开放互动的大平台上,寻到了更好的解决途径与方法,不同的里弄也由此有了更多的表达与可能。”安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似雯这样注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