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如何守护上海“老家底”

2017-07-13 08:54:22|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愚园路如何守护上海“老家底” 江苏路街道探索风貌保护、街区更新、产业发展并举之路

  日前,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愚园路历史风貌区阅读点揭牌,成为上海首家专门针对风貌区开设的市民阅读点。40余平方米展厅内,市民不仅能阅读愚园路相关文献、获取游览导引,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接受应急便民服务。

  展厅本属江苏路街道办事处办公空间,街道主动腾让,在阅读点内挂上巨幅的街道老洋房地图,还搜集了联安坊、王伯群旧居(现长宁区少年宫)等代表建筑模型或老照片,供居民和游人驻足品味拥有百年历史的愚园路历史风貌区。

  上海目前共有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区的12处风貌区多年来面临着存量违建数量多、居住空间紧张、房屋超负荷使用、商业与居住功能难以平衡、房屋维修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如何发动多方力量参与风貌保护,让适宜的城市温度滋养历史文脉,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全社会需共同探索的课题。

  基层力量:每个人都是志愿者

  愚园路1032弄60号是上海宽紧带厂所在地,这里也是著名的岐山村。早在2000年前,这家老厂就把全部生产车间转移到了市郊。

  岐山村里空置厂房如何使用?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租”。然而,当记者走入岐山村尽头,宽紧带厂低调的圆形招牌下方,“岐山村市民会所”几个大字却颇为醒目。厂长陶勇是愚园路历史风貌区联合党支部书记,也是腾出厂房建造社区活动中心的主推者。

  “我们厂1987年搬到岐山村,2000年办公场所变动,大家在查阅产权资料时意外发现很多‘不得了’的史料。”在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陶勇说正是那一次对厂房的“历史普查”,让他发现原来钱学森、施蛰存等文化名人都曾经在岐山村居住。加之街道当时启动了风貌区的保护宣传,老陶觉得有责任守护这片土地。

  地处愚园路历史风貌区腹地,江苏路街道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了历史文化传承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形成了“居民—社区—街道”的联动机制:居民看到有老洋房在装修,会第一时间告知居委会;居委会发现老建筑里搭起了脚手架,会立刻上报街道;街道发现业主擅自改变了房屋结构,会立即同区房管局等部门上门查看。

  “除了12名街道专职志愿者负责日常巡逻,辖区内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成了志愿者。”江苏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田骏说,居民上下班或是在家门口看到有人搞装修,不仅会告知居委会,还会主动提醒新邻居们注意保护历史建筑,尤其不能擅动房屋结构。2014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市委一号课题出台“1+6”文件后,居民参与自治共治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使这个层层递进的汇报机制运行得更加顺畅。而像宽紧带厂这样地地道道的“弄堂企业”,也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厂里做生意,每天车子进进出出,居民们都给予包容,现在轮到我们回报社区了。”除了将厂房出让作为居民活动室,陶勇还当选今年4月成立的愚园路历史风貌区联合党支部首任书记。

  这个由街道牵头,联合区域内的长宁区少年宫、长宁区教育学院、上海宽紧带厂、弘基集团和舜元集团等9家单位组建的上海首个历史风貌区联合党支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愚园路风貌区的街区更新、居民生活品质改善、产业形态升级等集思广益。

  双向保护:为历史建筑建户口

  今年3月,江苏路街道启动了“百位长者口述历史”项目,街道工作人员和第三方社会组织对愚园路历史风貌区内80岁以上的原住民进行采访,制作成纪录片并集结成册。目前已经有60余位老人受访,街道还将举办老照片、老档案展览。

  在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世樑看来,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工作既是“被时代推着走”,也要想办法“走到时代前头”。怎么说?上海目前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中,江苏路街道辖区内就有58处,还有64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街道188幢老洋房、203幢联排别墅等建筑中。截至今年6月,居住在老洋房的居民总户数有1866户,意味着平均每幢楼都居住着近10户人家。

  面对如此高的优秀历史建筑密度和如此大的管理难度,李世樑深知,仅对建筑进行“监督式”保护远远不够,必须让居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历史街区产生认同感,愿意阅读这些老建筑。于是,街道着手编写了《那时那屋那人》《弄堂深深深几许》《名人弄里》等出版物,一批愚园路“原住民”相继站了出来。

  岐山村内,钱学森旧居门口,居民霍白为记者开门时,脖子上挂着讲解员工作证。今年64岁的霍白生于岐山村,“我外公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好友,所以我从小就听过钱家的故事。”1929年,钱学森到上海交通大学求学,住到了位于岐山村的舅舅家,直到1935年赴美留学才离开。钱均夫则从1934年至1956年间,在岐山村整整居住了22年。

  2013年7月,钱学森旧居对外开放,霍白作为推动者之一,不仅帮助街道联系国家档案馆和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获取档案文献,也从老邻居和自己的母亲口中,再次了解了青年钱学森在上海求学的故事。这些珍贵的史料如今都融入了霍白的讲解词中,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人生重要的志向养成阶段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发动居民参与风貌区共治的同时,区里和街道还为历史保护建筑制定专属档案、形成“一幢一策”机制。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陈列介绍,2007年长宁探索制定了辖区内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档案,将优秀历史建筑全面纳入房屋交易系统管理网络,从区级层面掌握历史建筑的交易、抵押等动向。

  区规土局副局长史永亮表示,长宁区是上海首批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标准用于新式里弄和老公寓保护的中心城区,上世纪90年代末起,就将保护从单体建筑延伸至成片街坊。“我们的目标是保护城市肌理,不是只做‘盆景’。”

  街区更新:为经济发展创空间

  2013年底,长宁成为上海首个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的中心城区。而历史风貌区保护,也成为摆在长宁区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史永亮表示,上海世博会期间,愚园路作为长宁区历史风貌保护的试点段,更新重点是让隐藏于沿街店铺、车水马龙中的老建筑“显山露水”。而2014年以来的第二轮更新,重点是提升愚园路气质,通过政府、国资企业和社会企业第三方资源,将街区更新延伸至弄堂深处。

  长宁区虹桥办负责城市更新工作的王晓峰透露,愚园路街区更新工程推进两年来,已完成了近30家店铺的业态调整。目前愚园路长宁段118家沿街店铺中,涉及文化创意、生活美学、艺术设计的约占25%,与城市规划学专家对特色街“共性占75%、特性占25%”的业态划分相符。

  负责愚园路长宁段更新招商的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伟告诉记者,30余家经过调整的店铺中,大部分收益达到预期。其中,诸如“好久不读”书店、“GlassIsland”玻璃制作体验馆的营业额和社会影响力已远超预期。下一步愚园路长宁段沿街还将引入艺术市集和生活市集,继续体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生活理念。同时,周边居民关心的大饼油条店、五金店等基础生活设施,将走入弄堂内部,在保证卫生、控制油烟排放和噪音的前提下正常营业。同样向愚园路纵深发展的还有设计师工坊、小型创意园区等不扰民、无隐患的业态。

  “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可以并行,弄堂里也能发展产业。”李世樑这番话的底气,正是来自愚园路现阶段的更新成果。

  不过,虽然新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但市中心历史风貌区的几大“常见病”仍是政府应尽快解决的重点。霍白表示,白蚁、消防隐患、租赁关系复杂和房屋超负荷使用等问题,都在侵蚀岐山村等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群)。陈列表示,今年长宁区政府将投入1980万元用于岐山村维修与保护,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改善房屋安全状况和使用功能。

  历史保护建筑被破坏现象能否杜绝?田骏坦言,对于个别业主坚持不开门或是找不到业主的历史建筑,很难第一时间掌握建筑是否在装修、房屋结构是否有改动等情况,光靠居民志愿者和社区干部们的巡查,难免存在遗漏。街道下一步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将视频监控系统与街道网格化中心联网,“一旦在屏幕里看到新的脚手架搭建起来,就第一时间上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