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医学教育智能系统”助力分级诊疗

2017-07-04 07:37:48|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66名院士发起“医学教育智能系统”,借互联网提升基层医生水平,助力分级诊疗

  让更多病人告别“在高铁上来回跑”

   “农村医院无人问津,城市医院门庭若市,病人在高铁上来回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说起老百姓看病,一脸无奈。

  话说得犀利,确有数据佐证。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分级诊疗交流会”上,大家热议一组数据:从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间,去大医院看病的患者比例从33.8%上升到41%,而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比例从63.3%下降到55.5%。

  大医院病人怎么越看越多?病人为何不相信基层医院?专家说,因为分级诊疗还没真正实现,因为基层医疗水平还有限。就在“中国分级诊疗交流会”上,以钟南山、樊代明为代表的66名院士宣布发起“医学教育智能系统”,希望借助互联网让基层医生成长不再难,助力分级诊疗的实现,让更多病人告别“在高铁上来回跑”的折腾。

  100公里间的落差,分级诊疗成败在基层

  “如今到大医院看病的人还是多,甚至更多,到基层看病的少,重要原因在于基层医生的水平要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说,过去30年,我国的大医院水平大幅提升,与国外甚至没差距,但“另一条腿放松了”———基层医疗的水平提升没受到足够重视,结果医疗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年前,钟南山组织医生们下乡,去广州100多公里外的地方,给社区医生讲哮喘课。他讲了很多,很多医生觉得听着很新鲜。

  “我就说了些基本问题,比如要解决支气管消炎,很多医生竟然没听说过。我问大家,平时怎么治疗?还是沿用60年前我大学时用的办法……离开广州不太远的地方,就有如此大的反差,全国呢?”这趟下乡让钟南山的心情很沉重。

  病人涌向城市大医院,这些年愈来愈明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皮肤病学专家陈洪铎有次请外宾到他所在的医院参观,外国医生很吃惊,表示“从没看到过如此患者云集的场面”。因为国外患者大多首诊在基层,转诊到大医院的病人很有限。

  有序、合理的分级诊疗秩序,也是我国正在力推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今年要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但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际推进中,还面临很多困难,首要的问题就是基层医疗水平不足,这让基层“留不住”病人。

  “顶层设计已出台,关键在落实。”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说,新医改正迈入“深水区”,在这关键时刻,要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的改革上有新突破,就是要尽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专家、院士们的一致感受是:推进分级诊疗,成败在基层。钟南山说,一定要做基层医生教育,让他们能“接得住”病人。

  “超大虚拟医学院”让基层医生成长不再难

  到底如何帮助基层医生?钟南山对这个问题想了很多。他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当一位有资历、有水平的医生去帮助基层医生,就能帮助更多病人。这是医学教育的意义。要让知识抵达更多基层医生,这次他决定“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教育不是解决一个病人的问题,而是解决看病的人———医生的问题。我们设计的互联网系统要让基层医生获得学习提升,更要让他们在吃不准时,把病人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上一级医生,寻求并获得帮助。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有院士、专家,但谁都不是万能的,所以必须要有多学科联动的机制。”钟南山说。

  于是,钟南山、樊代明等牵头,66名院士自发干了这件事:启动“医学教育智能系统”,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医学教育智能平台。

  因为“大咖”的号召力,该平台已集结起上百名医院院长、万名医学专家。综合大家的智慧,平台依托互联网视频技术、语音识别、影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率先试水两件事:第一成为“超大虚拟医学院”,让全国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最新的实用医学知识;第二,让基层医生拥有“无形导师”,在他们遇到疑难病例时,可以精准匹配专家、院士,获得帮助,或启动多学科讨论。

  数据集成后的大数据效应,让专家们看到更多可能性。该平台每天最多集纳了5000病例,已累计有50万个病例和相关诊断结果。“当达到500万、5000万例时,当全世界的疾病和临床经验都集成在这个地方,这个超大病例库也将成为供医生们学习、提升的最有用的知识库。”樊代明说。

  倒逼制度完善,让基层真正能“守住”病人

  钟南山对这个互联网医学教育系统还有更大的期许。

  “各地在搞医疗联合体,这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两件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在基层’的宗旨。但在推进中,我们要求大医院要教好下级医院,让下级医院把常见病、多发病都看了,大医院心里没底———这样看下去,大医院会不会没饭吃了?说到底,政府需要改变对大医院的补偿机制和考核机制。”钟南山说,智能平台真正搞起来后,会倒逼相关制度的完善。

  倒逼也包括对药企。“全国哮喘病人接近2000万,真正得到规范治疗的病人不到20万,其他都用的是60年前的老办法。我想对药企说,能不能改变你们的策略,搞些便宜的、简单的、配合基层医生到基层能用的药,这样使基层又有知识,又有药,又有手段,我们的分级诊疗才能搞起来。”钟南山说。

  在陈洪铎看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还需要更多制度支撑,包括鼓励医生多点执业,鼓励社会办医,“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医疗全靠政府,是不合理的。”

  张凤楼说,还要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使他们安心留在基层,也让基层能真正“守住”病人。

  对基层医疗,院士们还有更多理想。“如果我们的病人越来越多,这是医疗的失败,不是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疾控专家徐建国说,过去30年,我国的医疗成就显著,人均寿命显著提高,但预防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的落脚点恰恰也在基层,加强预防,让更少的人得病,也能缓解大医院的“不合理繁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