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退一进”:建设用地“负增长”折射上海城市转型发展
2017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为“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上海市正以土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减量化为抓手,交出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上海答卷”。
“198”用地减量化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上海市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规划“天花板”,建设用地“负增长”正倒逼上海城市转型发展。
在增量空间有限的背景下,上海市郊区仍有约198平方公里的零散、低效的工业用地。按照建设用地“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策略,上海市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实施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
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训国介绍,到2017年底,上海全市计划完成“198”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项目立项2750公顷,验收2050公顷。截至6月中旬,已完成立项4055公顷,超额完成计划任务量,已完成验收1681公顷。市级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内,“198”减量化项目共492个,预计建设用地减量951公顷;其中已验收项目184个,完成建设用地减量336公顷。
专家认为,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土地矛盾突出,面临城市快速扩张,用地结构亟待优化。戴德梁行亚太区董事局主席暨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张国正在“‘城市更新4.0’主题论坛”上表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土地资源管理运用上仍有追赶空间。比如,东京和纽约的工业用地在建设用地中占比不足5%,而上海的工业用地比例却达20%左右。但从单位平方米的产值来看,上海只有东京和纽约的一半。也就是说,上海很多工业用地要么在闲置,要么在工业用地上的产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上海市规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通过土地整治实现补充耕地17.4万亩,低效建设用地减量3.1万亩,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近1.9万户,实施市级土地整治示范项目8个、郊野公园试点项目7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正同步显现。
土地“天花板”倒逼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
锁定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正从源头倒逼上海城市转型发展。
“通过减量化,污染企业得以退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排放,倒逼综合治理区域‘排毒’。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得到根本改善,昔日河道黑臭、破旧厂房和废弃宅基地混杂的景象改头换面,彻底清算了‘老大难’区域的环境账。”王训国说,上海市依托减量化,集中清退了集中建设区外的“僵尸”企业,淘汰了“三高一低”产业,减少了人口压力和社会管理成本。
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刘志峰在“‘城市更新4.0’主题论坛”上提出,在土地、生态等资源压力下,中国城市发展路径必须转变。“闲置和浪费的土地资源如果得以调整或盘活,就可以逐步把落后产业转变为新的高端产业,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在上海,减量正有效控制工业用地总量,并为规划工业区内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创造有利条件,助力实现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王训国说:“企业拆除后,原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用地或生态用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上海正将生产生态优势转换成为产业转型优势,推动了‘接二连三’式产业升级。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与江苏省南通市联合建立了‘祝桥启东产业园’,减量企业经评估后引入园区,实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一退一进”铸就上海特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土地整治创新实践促进郊区的土地高效利用和美丽郊区建设。
上海市规土局数据显示,通过6.1万亩的土地整治,上海实施了11个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和7个郊野公园项目,建设生态开放空间193平方公里,取得了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
王训国透露,目前,上海市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其中正在实施的一期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一期内开园面积约30.6平方公里。
7个近期建设的郊野公园试点中,金山廊下郊野公园在2015年10月率先开园;长兴岛和青西郊野公园也在2016年相继开园;今年,浦江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和广富林郊野公园亦将陆续开园。
数据显示,最先开园的金山廊下郊野公园,2017上半年已经吸引游客56.18万人,创造收入达1000多万元;崇明长兴岛郊野公园自2016年9月底建成、测试运营开始至2017年2月,共接待中外游客约36万人次。
王训国说,上海通过减量化实现了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一退一进”,优化了用地布局结构,锚固了城乡生态底线,扩容了绿色空间。“复垦土地与周边农地相连,形成田成方、渠相连、林成片的景观格局,重塑农村风貌和田园风光,留住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