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第一批低碳社区

2017-06-26 09:51:24|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走进上海第一批低碳社区|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 只因这个

  编者按:上海市首批低碳社区名单出炉:梅陇三村、凉城新村、鞍山四村和南梅园社区4个低碳示范社区,以及延吉七村、曹家堰社区、耀江社区等7个低碳社区位列其中。不难发现,榜单中多数小区是兴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旧小区,环境设备陈旧、社区经费局促、居民老龄化严重是这类小区的通病,似乎难以与低碳社区直接挂钩。近日,东方网记者实地走访部分低碳社区,探寻这些社区得以入围申城首批低碳社区的“秘密武器”。

  低碳社区的建设,不是仅仅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建立雨水收集设施、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等,同时也需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改变投放垃圾的方式。一批低碳设备的投入,必须有合格的人来使用,方能形成一套节能的运维习惯,在低碳社区的建设中,“软件”水平要比“硬件”更重要。

  梅陇三村:变废为宝回收积分派大用场

  每周四下午,梅陇三村的居民就会争先抢后地拿着自家废旧报纸、塑料瓶、废旧家电等来到一个垃圾厢房前,并按照可回收物的种类分好类,进行垃圾回收。居民们为何如此热心?原来,这是梅陇三村“绿主妇”团队携手专业第三方机构推出的“你分我收·创新同行”垃圾分类行动的指定回收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图片说明:环保便民服务店中可供兑换的商品

  居民通过手机号码或者微信注册回收账号,垃圾分类之后,在固定时间的来到垃圾回收站(垃圾厢房),交由回收站工作人员回收称重,回收积分计入会员卡,并可就近在环保便民服务店进行积分兑换。记者在环保便民服务店看到,这个回收积分确实能派大用场,小到一杯酸奶、一盒花生,大到一桶食用油,都可以按积分兑换。

  从环保便民服务店,到中转站,再到再生资源处置单位,到最终的再生产品,第三方平台的介入打造了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通过和第三平台的合同,居民知道自己的分类垃圾最后去了哪里,就更有积极性了。”绿主妇成员陈新垠向记者介绍到。

  将旧毛衣变废为宝,将闲置的技能发挥起来,“绿主妇”还组织了组建爱心编结社。爱心编结社发动周边小区的志愿者,用回收再洁净过的毛线编织“爱心衣帽”,赠送给社区内空巢老人。2012年以来,“绿主妇”志愿者把编织的“爱心衣帽”,相继赠送到广西、安徽、贵州、西藏、新疆等地。

  凉城新村:见微知著将低碳宣传融入细微之处

  走进凉城新村,细心的人会发现每个垃圾站上面都描绘着一只头刻“凉”字的卡通绵羊的宣传海报上。在这副名为“垃圾分类·全面行动”的海报上,卡通绵羊头顶上将垃圾明确的分为绿、橙、蓝、红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废电池,简单明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图片说明:“凉羊羊”垃圾分类海报

  熟悉凉城地区的人都知道,这只绵羊在“凉城人”中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凉羊羊”。据悉,“凉羊羊”系当初凉城街道创文时创作的形象大使,后与垃圾分类的活动结合起来,专门制作垃圾分类的海报宣传,贴在各个垃圾站,将垃圾回收利用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凉城街道发展办朱宁表示,创建低碳社区,要从小事做起,灌输给老百姓低碳生活的概念,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仅仅为了创建而行。

  为了集中展示低碳生活的“民间智慧”,以供更多的人学习。凉城街道内专门设立了居民低碳节能科技体验馆,该馆所有用电都是通过光伏发电获得。在馆内,不仅有运用垃圾分类后产生的厨余湿垃圾制作的酵素制皂、还有利用废纸板制作的圆凳、使用月饼礼盒制作的饰品等等。

  记者手记:垃圾的分类、回收、再利用,是日常中最容易接触到的低碳生活方式,但却知易行难。通过走访上海第一批低碳社区,我发现他们都将垃圾分类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来处理,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了老百姓在垃圾分类中的积极性。高手过招,“内功”重要。

分享到: